给孩子几个选项,然后让他选择,这是很流行的、据说也是很有效的引导方式乃至教育模式。但我们给孩子的选项通常是:“要么你现在洗澡,要么你马上睡!”
如果大人给孩子这样的两个选项,那么等孩子长大一些,她也会效仿大人的做法,给你两个选项:要么我现在吃糖,要么我明天起就不上学了。我们输入给孩子的任何东西,都会被她潜移默化地吸收,并随着她的成长在一定的时间点释放。如果平时输入了太多这样强制性的‘选项游戏’,到时候便会‘释放’出一个怪孩子。父母提出的这两种选项都只是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并没有尊重到孩子,那以后,孩子给我们的选项也只会顾及到自己。
好的方式,应该至少给孩子留出一个她和父母需求有交集的选项,否则就是强权。教育不能强制,选项也一样不能强权。如果给的选项不是引导型的,而是强制型的,那就是失败的选项。这么不行,那么不行,人就会变烦躁。把过多否定性、限制性的信息输入到孩子的心里,对她身心成长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也许不同的孩子结果不同,但我们还是要追求平衡,尽量控制否定性、限制性的信息输入。维维喜欢吃糖,经常是吃完一块还要吃,但我不会简单地说不行,而是给她这样几个选项:要不你就现在再多吃半块,要不就留着一整块明天吃,或者现在咱们去玩医生看病游戏(她最爱做的游戏之一)吧!
其实,我们如此给孩子选项,无非是想让她有自己决定的能力和克制能力,但死死地限定,恰恰不能帮助她拥有这种能力。我们不能限定孩子一辈子,她有的是机会反抗。所以,给她一个让她感觉到被尊重的选项,尽可能多地输入一些积极而充分的信息,她会更懂得应变,更能学会自我调节、平和处事。”
待孩子的“产权意识”
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个宽厚、乐于分享的人。所以,我们往往会让两三岁的宝贝,把自己的吃的、喝的、玩的分给小伙伴,美其名曰“分享”。可这其实严重地侵犯了我们这位小孩子的产权意识,你意识到了吗?
,3岁左右的孩子,刚刚有明确的产权意识,此时立刻要求她大方地分享,或者对孩子分享的要求、期待太高,断不可取。总是侵犯孩子刚刚萌发的产权意识,反而会让她对分享这件事有抵触之心。还是要平衡引导:产权意识要保护,分享意识也要培养。不过这种培养应该是有步骤的,不能过干急切地要求她立即走到哪一步。我们可以这么引导孩子:你先玩这个小车,一会儿你不玩了,可以给小孩子玩一会儿吗?遇到她向别的小孩子要玩具时,也是不错的启发机会。
我会鼓励维维把自己不再玩的玩具送给小孩子,但她经常是挑了一些带出去,走出大门时又挑两样拿回家。对此,我完全不反对,也不会质问孩子为什么说话不算数。现在还不是跟孩子谈什么信用不信用的时候,不必上升到那个高度,这只是一个小孩子正常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尊重孩子的感情,不是一句空话,这个时候就需要尊重。”
当孩子发脾气时
鼓励孩子的探索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打算去环球旅行。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用鼓励的口气为孩子送行,但也会详细地了解他的计划是否可行,叮嘱他注意安全等等。一个孩子对世界无比期待的探索之旅,我们是不是也不能马上全盘否决?!‘
维维想去探索一件事的时候,我会尽量去支持她,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夸大她闪光、进取的一面。比如最初她用笔画画,也就是画个线条,我就说:‘真棒,怎么像条小蛇呢?’她一下就对画画有兴趣了。除了电、开水等极其危险的东西,我对她的探索态度可谓是‘一概鼓励’。所以,维维用筷子、用笔都相当早。她前一阵还对做饭无比感兴趣,我也没有拒绝,而是让她站在那种安全的小凳子上,先是让她扶着我的手切菜,再是我扶着她的手切。孩子参与和不参与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她就超级爱吃自己做的一道‘乱七八糟菜’。这菜搭配的品种很乱,有土豆、西红柿、黄瓜、白菜、鸡蛋;切得也乱,因为她切得不够规则嘛;炒得也乱,也是她参与炒的。但她特别爱吃,而且看到妈妈不以为然的样子,还会劝说:‘妈妈,你吃吧,这真的特好吃!’
我家的书柜有3米高,配了把鱼刺式的梯子。维维很小的时候就要爬,我也不禁止。只不过开始我紧紧地跟着她一起爬;再过一段,让她独立地爬到某一阶,扶一把;再下次就可以爬得更高一些,我只在下面做指导。对于孩子的探索,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意识上的保护,而不是单纯的行为上的禁止。
另外,想一想,谁愿意老在聚光灯下待着?领导、明星工作之余,也很想躲起来休息。所以,如果孩子悄悄地做一些探索,哪怕是小破坏,大人不要太‘明察秋毫’,觉得自己什么都看见了,就让它过去吧。给孩子独立探索的空间,不要假给,要真给,甚至要给孩子独立犯错的空间。其实犯大错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从小受限太多,没有机会在探索中犯小错,难免一犯就是大错。”
谁都会发脾气,孩子也会有情绪难以自控的时候。试问,面对此时的孩子,你会怎么做?是指责、打骂.冷落,还是耐心劝说,表示对他情绪的理解,以及问出他发脾气的原因,帮着出主意想办法?
,就算是再明白的孩子,也会在某天突然犯拧,就不讲理了,就大哭大闹了。此时不要板起脸斥责孩子,也不用马上强行纠正她的某个动作,而是要柔性地劝说,其中可以带着一些责备,但态度一定要温和。我们得给孩子一点儿心理准备的时间,一点儿自己调整的时间。我一般会问:‘这是怎么回事啊?跟爸爸说说吧!’然后再抱一抱她。只要能把这些做到位,事情的结局无所谓,她自己很可能这次拧不过来,但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就变得自控了,要相信孩子有这个能力。但小孩子肯定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这是本性。如果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非常自律,那这种早熟也未免太可怕了。”
孩子犯错误了!
孩子犯了错误,我们不会只是同情,而是会帮着对方分析、判断,看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即便事情无法挽回,我们也不会雪上加霜地批评孩子,只是衷心地希望他下次有所借鉴。
,4岁半的维维干过一件事,有次从幼儿园回来时,居然和小孩子换了全套的衣服、鞋子!她妈妈超级紧张,认为孩子也太敢擅作主张了,马上要给老师打电话。我说:‘这有什么,:来和她谈谈,你听着。’于是我把女儿叫过来告诉她,换这一次没关系,很好玩,就像做游戏。但是玩具、书可以换,衣服不能换。如果你喜欢小孩子的哪件衣服,爸爸妈妈可以给你去买。这次换是因为你不知道,但以后就不要再换了。我还告诉她:‘维维,爸爸在单位也有几个好孩子,可好呢!但你看我什么时候换他们的衣服回来了?’这么讲了几句之后,她很容易地就理解了,以后也再没发生过这样的事。
我是觉得,对待孩子的错误,不用那么紧张,也不必马上严厉地批评,因为她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这事不对,你得先耐心地告诉她。比如维维的妈妈就觉得孩子换衣服这事做得太没谱儿。可孩子本来就没谱儿,她还不知道谱儿是什么呢!你得首先告诉她什么是谱’再告诉她该怎么做。
当父母和当领导很像,如果领导只说:‘你就照我说的做!’下属会很不情愿,一旦有机会就偏不照做。但如果首先告诉人家这么做是为什么,赢得对方的认同,执行起来也才更有效率。
孩子不管肯定不行,但管得不能太硬,这和经济学的道理也相通。物价上涨过快了,股市中出现过度投机了,都需要治理,但治理的方法不是把市场关了,把股市停掉,而是要顺应自然地调整和转换。天明天暗,这就是自然的规律,不是一按按钮天黑了,再一按天亮了。教育也一样,不是机械的,要学着遵循自然的规律一太阳就是慢慢地升起来,又慢慢地落下去。遵循自然的教育,是人本主义的教育。当然,做到确实不易。
其实很多父母之所以不能平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都是因为面子。所以说我们养孩子要作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不能光想着享受孩子带来的光荣,也要想着承受她带来的来自于外界的指责、评判,甚至是耻辱和难堪。孩子做错了,大人去圆场,去接受批评,去给人家道歉,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也是必要的,这就是做父母该承担的一部分。”
帮孩子达到“如意”之境
毎位妈妈都有闺密,一起耳鬓廝磨,恨不得从少年时起就讨论该嫁个什么样的男人,如何让婚姻幸福美满,如何让生活称心如意。对于家里的这位小孩子,我们又怎么能让他如意?
佛家所说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意,那么,如意的人生应该怎样呢?应该是和周边的地理环境、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和谐的。那是最自在、最如意的状态。如果做不到这个,空有物质,也是不可能达到如意之境的。所以,我一直引导维维爱自己的家园,爱自己的国家,爱周围的环境。我会指给她看,咱们小区的院子多好啊!北京环境治理之后的天多蓝啊!这其实也是帮孩子建立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多去看美好的一面。所以维维最爱用的词就是美丽,她经常用这个词赞美妈妈,赞美小孩子。
维维很爱国,我们去法国的时候,她知道了卢浮宫里有不少当年从中国抢来的文物,就在一次经过巴黎市政厅的时候,站在广场发表了5分钟的爱国演讲,大意是我们祖国的东西,应该归还给我们等等。这和我的言传身教有关,从小我就不断地告诉她中国的幅员有多辽阔,文化有多悠久、多独特等等。凡是中国比别国强的地方,她都很在意。所以她就认为中国特别好,认为我们的国旗最漂亮。我觉得这很重要,这和一个孩子的产权意识是相匹配的,她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哪儿比人强,她要认知这个国家是她的祖国,这也是一种自信的建立,是一个孩子内心最强大、最完整的支撑。这种支撑会让她热爱周边,热爱她生活的环境,最终进入和谐的如意之境。"
本文标题:你把孩子当做你的小朋友了吗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zbei/yunqian/16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