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收红包”该举报时就举报 “举报医生收红包”系列报道之七
□早报记者何惠娟
一次普通的化验检查,因为没送红包,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被反复折腾了几遍,直到送上红包才解脱痛苦;一次手术,仅因为没有逐个打点,手术时医生姗姗来迟,麻醉师做麻醉药量不足,把简单一次手术,变成对患者的“酷刑”……初次听到这样的故事,记者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天方夜谭———去医院看病时,只听到一些医生粗暴的口气,看到一些不耐烦的眼神,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事情,难道“红包”的魔力竟使一些人丧失了自己的良心吗?
7月24日,早报推出“我与医院送红包的故事”之后,记者接到十几个读者来电,讲述他们治病的经历,由于版面原因,只选取了其中典型的5个故事。
患者家属送红包,无非几种情况:一是以为送了红包好办事,为求便捷,花点钱可省时费力;二是担心不送红包,医生不认真看病,因而想尽一切办法送红包,直到看着医生把红包收下才放心;还有一种就是被逼无奈,不送红包,医生百般刁难,白眼相对,只能花钱免遭罪。
记者曾问福建省卫生厅监察室的一位负责人:“这种举报有奖的办法有效吗?”那位负责人笑了:“其实这一现象由来已久,哪里仅凭出台几个文件就可以彻底规范?”
一位医生的话道出了“红包”现象的一定原由:在泉州给医生送红包的风气是泉州某些地方抬起的。据说,这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晋江、石狮一带的人比较有钱,看病时为图方便,就给医生送红包,这一风气也就慢慢形成。一旦风气形成,送红包者便事事方便,不送红包者就免不了要遭白眼,吃苦头了。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本来是没钱送,但看着别人送,担心自己不送红包,医生治疗不认真,可能治好了也会有后遗症,只能也跟着送。于是看病,特别是做外科手术时,要给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送红包,也就成为公开的秘密。
“这些送红包的人都是‘自作多情’,其实送不送红包都是一样的,看病时也有轻重缓急,我们也不可能因为患者不送红包就先置重病患者不顾吧?”一位医生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是患者想尽办法要送给医生的,不收他们就不放心。“其实,他们也太小看我们这些医生了,我们哪里会为这区区几百元红包就丧失自己的职业道德?”
8月1日是举报红包有奖办法实施的第一天,在泉州却没有出现一起投诉,在我们为卫生系统行风的改善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就是人们对“红包”现象的“宽容”。一些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不会去举报。他们对这种现象另有一种理解:只要医生能认真看病,收一点红包算什么?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原本就是医生的职责。病人身体上有疾苦,不仅要花钱治病,还要再送红包。如果医生收惯了红包,可能看到病人不送红包,心里就不舒服,甚至有暗示指使倾向,把职业良心丢弃一边。对有钱的病人来说多花点钱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那些贫困的家庭来说,是否就要因此遭受不同的“待遇”?
我们在强调医生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时,其实真正应提醒的是患者:不要再宠着个别破坏白衣战士形象的人,不要再给他们送红包了;有碰到索要红包的,就赶快拿起电话,举报他们!
本文标题:“医生收红包”该举报时就举报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unqi/jpsj/6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