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猫鼠游戏”背后的体制尴尬
在地沟油这样一个严肃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似乎不断上演着“猫鼠游戏”。然而,“老鼠”总在暗处,“猫”纵使偶尔抓获一只,也只能是挂一漏万。“被查处是个小概率事件”,不法商贩违法成本的低廉,让不少人愿意为此“铤而走险”。这正是地沟油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管理的信息显示,餐馆酒楼的餐饮垃圾是地沟油的主要“原材料”。令人吊诡的是,主管部门早就意识到了这个“源头”,却一直没有真正堵住。实际上,管不住的背后是“多头管理”体制的尴尬。一瓶地沟油的监管涉及工商、卫生、环保、质监、城管、环卫等六个部门,分段监管使打击地沟油制售行为变得非常困难。工商部门负责的是流通领域,一般定期抽查商场、粮油店,而对于酒楼宾馆以及食堂的用油是否合格则是卫生部门的事,生产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归质监部门,而餐饮垃圾的处理则涉及到城管、环保多个部门。
餐饮垃圾必须统一规范处理,给泔水上“身份证”,给餐饮企业一定的补助费用,把政府回收的服务做得如同地沟油生产者上门回收,餐饮企业自然没有理由拒绝把泔水交给政府垃圾处理部门。更重要的是,确立源头管理的惩罚体系“治乱世需用重典”或许是必要的。
在现阶段,尚未能完全堵住“进口”的情况下,封死“出口”同样十分重要。在地沟油经常“出没”的粮油批发市场,地沟油已经被掺进正品的普通食用油,打着“QS”质量安全的标识,堂而皇之在叫卖。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近年来地沟油已经引起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于地沟油的鉴定仍然没有一个通行标准。这让“地沟油”得以频频换上不同的“新衣”改头换面进入粮油市场,最终回流到人们的餐桌。管住了“出口”,地沟油进不了市场,这个产业链就无法生存。
相关链接
何为“地沟油”
所谓地沟油,是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泔水)经过加工提炼出的油,也称潲水油。
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说,这只是狭义上的地沟油。从广义上讲,地沟油可分为三类,除狭义地沟油外,还包括用劣质或腐败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提炼产出的油;以及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新油后再使用的过氧化油。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最担心、查处最多的是第一类地沟油,也就是通过回收泔水提炼出的潲水油。
因地沟油在炼制过程中会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化学反应,且其中混入了洗涤剂、污水等,食用后容易引起腹泻、腹痛和消化不良。
更严重的是,地沟油中可能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可能导致胃癌、肠癌、肾癌等。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和地区均采取措施严防潲水油、地沟油回流餐桌。
一旦地沟油回流市场,消费者需学会鉴别。油品专家和食品安全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食用油可以通过望、闻、尝、听、问五个方面予以鉴别。首先,看透明度,一般纯正的油无色门,也无沉淀物,而像地沟油等问题油多含有杂质,透明度不高。其次,将油滴于手掌并摩擦,如有异味则可初步判定为问题油。此外,通过尝,听,问也可判定油的品质。
本文标题:用“地沟油”喂出“垃圾猪”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unqi/jpsj/1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