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黄疸,人体内一种叫胆红素的物质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胎儿在子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因此红细胞生成过多,另外,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生儿易出现胆红素的过剩。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
2.粟粒疹,是一种汗腺导管阻塞和汗液滞留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通常发生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表皮角质层肿胀,堵塞了汗腺导管,汗液不能分泌到皮肤表面,而潴留在皮肤组织内,引起刺痛和剧烈的瘙痒。
3.先天性脑积水,脑脊液循环与分泌吸收障碍,过多的脑脊液积于脑室内,或在颅内蛛网膜下腔积存,称为脑积水。多有颅内压增高。先天性脑积水也叫婴儿脑积水,多发生在2岁以内的婴儿。临床上常见症状为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地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
4.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以婴儿最常见。本病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导致头枕部秃发。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
5.小儿颈项强直,即将头向前屈曲时下颌不能触及前胸,或者能触及前胸而两下肢由伸直位置变为屈曲。
6.脑炎、脑膜炎,是小儿时期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精神委靡甚至抽搐,患儿年龄越大,上述症状越明显;婴儿所表现出的症状则不明显,有时仅有发热、抽搐或伴有呕吐,热度高时烦躁不安。
7.疳积,是长期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中医认为,主要病因是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或疾病日久脾胃虚弱。常见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肤色淡白无光泽等症状;重症可出现夜盲症、浮肿、皮肤紫斑等维生素缺乏症,甚者生长发育、智力等均受影响。
8.胃柿石症,人在空腹时一次性大量食入柿子后,由于柿子中的鞣质与胃酸作用,形成了不溶于水、不能够被消化的块状物。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被排人肠中,长期停留于胃中,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并引起胃功能紊乱,这种病症,就叫做胃柿石症。
9.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由感染引起自体免疫反应所致。病因主要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还可见于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疟原虫和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感染)。常表现为水肿、血压升高等症状。
10.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伴渗出性出血、水肿。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
11.中毒性痢疾,2~7岁的幼童患中毒性痢疾后,来势迅猛凶险。若处理不当,可能留下失语、瘫痪、智力缺陷、癫痫、失明等后遗症。此病预防的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关心孩子的吃喝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才能防患于未然。
12.五迟五软,中医文献将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统称为五迟;将头颈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统称为五软。皆因先天胎禀不足或后天养护失宜,致使肝肾亏损,气血虚衰而为病。
13.马牙,婴儿在未出牙以前,牙龈上出现米粒大小乳白色或乳黄色的小硬块,叫马牙。婴儿马牙一般没有症状,绝大多数能被吸收而不需要治疗。但如果硬块较大时,会伴有齿龈胀痒、疼痛,孩子会出现摇头、烦躁,咬奶头或拒食、啼哭等现象。
本文标题:小儿疾病——生理性黄疸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rwfq/7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