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我以28岁“高龄”硕士毕业,专业是成人普外科。 惨淡的就业形势容不得有更多的选择,于是我来到哈尔滨儿童医院工作。初来乍到,一切都觉得非常不适应,仅在轮科阶段接触过2个月的小儿外科的我,很多东西相当于从头学起。 所在的科室,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连出门诊的人员都不够,而我早在毕业前一年利用本科的学历考取了执业资格,所以上班几个月后,就被安排了夜班门诊的任务。
通常来说,每当过了午夜12点以后,病人就渐渐少了,但躺在值班室床上是不敢睡过去的,一旦真的睡着,被那种急促敲门声惊醒的感觉,实在令人痛苦不堪。 只好闭着眼腈想事情,回忆那些在病房或者是在门诊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患儿和家长,思考每一次诊疗过程中的正误与得失。
2008年6月,我加入科学松鼠会以后,正式开始科普写作生涯,那些平日里失眠时的胡思乱想,便陆陆续续地以“科普”的名义出现在部分网站,报纸和杂志上。 读者的反馈又使我渐渐意识到无心插柳之举是有些正面意义的,于是便更留心工作中哪些有代表性的病例和事件是可以介绍给读者的,哪些问题是患者急于知道的。这种收集,整理无疑是快乐的。有一次,一个杂志的编辑要求写下自我介绍,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一个残留了一些理想主义的外科医生,白天在无影灯下救歹E扶伤,晚上在互联网上激扬女字。”
现阶段,大众对医疗常识的缺乏还是非常严重的,这一方面导致了很多疾病的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医患之间沟通的困难。 这种情况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似乎也无明显的改观,因为有限的科学信息被大量广告性质的不实之词所淹没了。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人,通常是没有办法利用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的,甚至反而可能落入圈套。 一名年轻的基层医生对此常常会感到非常绝望,这种情况的改观似乎是极困难的,但我不愿意放弃希望,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组文章。
2010年2月,我获得韩国某财团的奖学金资助到首尔大学医院进修,他们的医患关系让我颇为羡慕。 这样的场景如果被中国的患者看到,可能会说: “你看人家韩国的大夫,态度多好!”如果被中国的医生看到,可能会说: “你看人家韩国的患者,多么配合!”事实上,中国的医患关系之所以到今天这个地步,远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也远不只是医患双方的事了。《家有小儿,常备开塞露》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我让孩子先去排便,而家长问我要手纸……这种情况在韩国当然不会出现,包括医院在内的所有卫生问都是备有手纸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手纸的事是太小不过的事了,但在大的医疗服务环境一时半会儿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个体,做一点儿细枝未节的贡献自是责无旁贷,这也是我在业余时间为媒体撰写医学科普文章的初衷。
本文标题:家长们对医疗常识的缺乏还是非常严重的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rwfq/7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