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这就是儿童年龄分期,即胎儿期(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发育期。不同年龄期有其独特的疾病发生,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期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别。
新生儿期,是指初生至满月的1个月时间。首先产伤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疾病。母亲分娩时,由于产道的挤压,损伤了孩子的面神经,孩子会出现面部神经麻痹,挤压严重时可发生锁骨骨折。这些损伤比较容易发现,如果发生颅内出血则不易发现。发生颅内出血的患儿表现嗜睡、抽风,严重时会出现昏迷、呼吸衰竭。这些病急性期都在出生后1~2周内发生。
其次是先天畸形。先天畸形是整个儿童时期的疾病,发病率很高,而新生儿的发病率则更加突出,如食道闭锁、无肛、肠闭锁等消化道畸形,如不手术治疗,孩子无法生存下去。复杂的心脏血管畸形,如两腔心,只有一个心房一个心室;三腔心,只有两个心房一个心室,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会死亡。
还有一种新生儿溶血症,即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溶血,常见为出生后立即出现的黄疸,如不及时换血治疗或控制黄疸的进展,患儿很快发生核黄疸,即有毒的间接胆红素侵害脑神经核,而使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风、昏迷,即使经抢救活过来,也会留有永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核黄疸这个病也是新生儿期所特有的疾病。新生儿期的生活能力低下,不容易抵抗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冬季,环境温度低时,新生儿会得一种叫做硬肿症的病,就是由于寒冷的刺激使新生儿皮下脂肪变性、变硬,用手摸上去好像板油一样,这在满月以后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得的。
婴儿期,又叫乳儿期,为生后1个月至1周岁的时间。生命的第一年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一年。体格发育快,大脑发育更快,需要的营养及热量也最多,但消化能力较差,造成供求关系紧张,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疾病。
首先是营养不良症,最突出的是营养不良性贫血。婴儿期为什么要强调加辅食,特别是4~5个月时要加鸡蛋黄,就是为了增加铁元素的摄人量。孩子由母亲体内储存下来的铁质只够使用5。6个月,如不及时加辅食,孩子就会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因为缺乏血红蛋白而中空。如果补充铁质或增加辅食,贫血会很快消失。
婴儿期是婴儿由乳食向饭食过渡的时期,由于婴儿消化功能差,很容易发生腹泻,这种腹泻往往伴有脱水及酸中毒等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也会危及生命,与年长儿的肠炎、痢疾有明显的区别。乳儿肝炎是婴儿期特有的疾病。乳儿肝炎实际上是乳儿黄疸的代名词,并非我们平常说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而是一组疾病的笼统诊断。这其中包括中毒性肝炎、胆道梗阻、胆道闭锁畸形等多种疾病,只是短时间内无法分辨清楚,又无有效的特殊检查方法查清楚,所以才做出这样不明确的称呼。
幼儿期,即1~3岁。此期神经发育迅速,是早期教育及培养好习惯的时机。这期间的孩子已能到处走动,活动范围大大增加,是入托参加集体生活的年龄。由于孩子活动范围大,接触东西多,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各种寄生虫的机会增加,加之孩子的先天免疫力已开始下降,孩子得传染病的发生率达到高峰,水痘、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百日咳、风疹、幼儿急疹、白喉、痢疾、乙脑、流脑、脊髓灰质炎等大多数传染病都在这个年龄段内发生。计划免疫的各种防疫针都在这个时期接种也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这个年龄段的意外伤害也增多,如烫伤、骨折、溺水发生率均增加,应加强防护。
学龄前期,即3~7岁。这个时期,孩子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是传染病继续发生的年龄,在这方面基本同幼儿期。父母应经常注意孩子活动的环境中是否有某种传染病发生,应经常检查孩子有没有各种传染病的征象,如腮腺部位肿不肿,皮肤有无红疹及水疮。
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合并症发生。
学龄期,即7~14岁。孩子已经进入接受教育训练的学习阶段,智力发育日臻成熟,除加强营养外,锻炼身体十分重要。根据骨骼肌肉发育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姿势,防止脊椎变形,防止近视及保护牙齿。一些婴幼儿少见的慢性疾病,如风湿、肾炎、结核、贫血发病率上升。
青春发育期,即14~ 20岁。此期是人生体格发育的第二次飞跃,并由于内分泌发育而出现了性发育,由此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变声、痤疮、性格变化等,这些本来是生理性改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疾病。不少疾病,如结核、哮喘、结缔组织病,在这一阶段均经历着严重的考验,有的会自然痊愈,有的则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锻炼和游泳等出现的溺水、骨折、外伤等意外事故也增多,应注意预防。
本文标题:孩子各个发育期的特点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lvts/8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