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故事说,小鸭子从壳里钻出来第一眼看到谁,就会将其认作是自己的父母,从此亦步亦趋地紧紧跟随。而在依恋期中,小婴儿的行为与小鸭子的这种本能极为相似。
再比如与人最相近的猴子,尤其是小猴子,整个婴儿期都紧依着母猴。母猴若是放下小猴走开,小猴就会哀号。如此寸步不离而形成的亲密关系,是小猴的情绪健康与正常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这些都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早有依恋行为的证据,可见这种依恋心理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先天遗传之中根深蒂固、最原始、最自然的心理需求。
既然依恋这么重要,为什么会迟至婴儿半岁以后才产生?如果一出生就紧粘着妈妈,在他最脆弱的时候就开始依恋母亲,岂不是对他自己更有利?
我们在前文曾讲过,这种心理的产生取决于生理条件的具备与否,即大脑的发育脚步影响着宝贝依恋心理产生的时间。此外,心理学家们又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说明了,大自然为我们规划好的这个产生依恋心理的时间真是再合理不过了。纵观各类动物的发展,依恋往往和一个发展里程同时产生,依恋开始于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时候。各种不同的动物都是在自己能行走的时候表现出依恋行为的。也许人类的婴儿在没有能力自己爬行之前,并不需要有依恋他人的亲密关系。
因此,只有当宝贝长到大约8个月大时,当他自己的行动力越来越强,活动范围一点点扩大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妈妈原来并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可以离开自己、四处活动的独立个体。同时,他变得害怕陌生人。伦敦南岸大学的儿童心理学教授大卫-梅塞尔认为:“8个月大的宝宝正好处于能够四处爬行、移动的时候,因此,当妈妈离开他时,他开始试图阻止妈妈离去,从而引起了混乱。在此之前,宝宝不会想到他能有什么办法阻止妈妈的离去,现在,他开始用哭泣来挽留妈妈,如果哭泣奏效了,下次他就继续使用哭泣来阻止妈妈的离开。”
另一个使得不同年龄的宝宝出现黏人情形的原因就是生病。伦敦市的欧比•阿马迪医生说: “宝宝不舒服的时候,十分需要一个熟悉的、能够安慰自己的亲人在身边。当宝宝看到妈妈正准备把自己交给保姆或者其他人时,他会很焦虑,因此开始哭泣,并紧紧地粘着妈妈。”
本文标题:“依恋”的缘由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lvts/7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