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所特有的感觉器官中,没有比眼睛更精巧和更重要的了。由于有了眼睛,人们才能认识、了解周围的明暗、形状、颜色、深度和运动状态。眼睛使我们感到光明,看到东西,是由于外界物体的反射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这些透明的屈光系统将光线集中起来,然后在感光的视网膜上聚集成象,由视神经将这些冲动再传导到大脑皮层枕部视区,经过视中枢的分析加工处理后的结果。
这是一种极为微妙复杂的生理过程。如果眼的透明组织(如角膜、晶状体等)发生混浊,视网膜、视神经有毛病,影响了光线的进入及传导,或大脑出了问题,眼睛看不清以致看不见东西了,这种功能通常用“视力”来表示。
根据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证明,小儿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初生后到1岁之间,用现代手段检测发现生后6个月的婴儿视力即与正常相似。临床大量调查的结果也证明70—80%的3岁幼儿视力已达到1.0(正常视力)。新生,儿在生后仅有光感,表现为无目的性的眼球运动,以后迅速发育。
两周后对距离50厘米的灯光,眼球可以出现追随运动;5~6周后对大目标可注视数秒钟;2个月后可追随人的手动,视力大约为0.01;3个月后容易追随物体运动,头亦随之转动,此时视力约为0.02;4个月后可看自己的手及眼前的目标,视力为0.02—0.05;6个月后视力为0.04~0.08,眼与头和身体有共同运动,12个月后对形态可以很好地辨别,2岁时视力约为0. 5—0.6,3岁时视力可达1.00 4—5岁后视觉、运动和反射已趋于稳定,双眼视功能的发育趋于完成。
婴幼儿视功能的检测虽然很困难,但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许多眼病是先天性的,或在生后的早期致成的,了解婴幼儿的视功能状态之后才能正确地判断其预后及进行治疗。例如,先天性白内障如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可避免发生无法挽回的视力低下——弱视。作为父母学会观察孩子的视功能状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最直接,最自然也是最细致的客观检查,它远比孩子到一个环境生疏、十分繁忙的眼科诊室里接受医生检查的效果好。
婴幼儿的视功能检查根据小儿的发育期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3岁):孩子完全不能合作,检查依靠客观的观察;第二阶段(3~5岁):能少许合作,但不能持久。检查可包括一些简单的主观方法;第三阶段(5岁以上):此时孩子基本上能合作,检查方法与成人同。
新生儿(生后1周)讨厌亮光,但喜欢柔和弥散的光。如将婴儿从有阳光的方向移开时,孩子会头和眼朝阳光方向转,对强光有闭眼反应。当母亲哺乳时可观察到孩子双眼在注视着她的脸并跟随母亲脸的转动而转动,说明婴儿的视觉是正常的。
婴儿到3个月时眼可追随移动着的笔或玩具,头也随着转动。到8个月婴儿可以用手去捕捉他想要的东西或母亲ol岁后随着视力的发育,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广泛,对运动的玩具、天空中的飞乌都感兴趣,走路时可以避开障碍物,这证明孩子的视功能是正常的。
一些简单的观测方法可以帮助你发现孩子的视觉有缺陷:(1)手或其他物体突然出现在孩子眼的近前时不引起瞬目(眨眼)反射;(2)对小玩具无兴趣,没有追随或去捕拿的表现;(3)当一只眼被遮挡时,引起孩子的反感哭闹或用手去撕扯遮盖物,说明未被遮盖眼的视力极差;(4)眼睛偏斜;(5)看东西时头或面向某个方向转。
3岁以上的孩子经过训练可以辨认视力表上的视标,有一定的合作力,但不能持久,而且需要医生和家长的耐心,此时还应配合上述的一些观测方法。视力不好的孩子在阳光下常喜欢将弱视眼闭起来,还可以发现看东西距离过近。凡是视力不好的孩子的活动范围常自我限制,动作缓慢,胆小等。这是由于孩子视物不清,判断不好周围景物距自己的远近、高低和深浅的原因05岁以上基本上能很好地合作,可按医生要求进行检查。
以上这些观测虽较粗略,但它能早期地提示人们警惕婴幼儿期的视觉发育的异常,及时就医,以防延误治疗造成孩子的终身遗憾。
本文标题:怎样判断婴幼儿的视功能有缺陷?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huli/8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