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安全度假之三——水母蜇伤
水母(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我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水母体态丰盈、看起来温柔美丽,蛮惹人喜爱的!但是你知道吗?水母体内是有毒素的,在遇到危险状况时,它会本能地用带有毒细胞的触须进行进攻,释放毒素。如果被水母蜇到,轻者可引致红肿热痛、表皮坏死,严重的会有全身性反应,发生恶心、呕吐、发烧、头痛,甚至因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
预防水母蜇伤的办法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指定的安全海域内戏水。被水母蜇伤后,在赶往医院进行救治之前,现场的处理非常重要,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阻止伤情恶化,而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加速毒素的侵入。
水母蜇伤之紧急处理
1.在精神上安抚宝宝,让其尽量保持安静。不让阳光晒到伤口。
2.一定要用肥皂水或其他呈碱性的液体冲洗伤口(以便中和水母的酸性毒素),而不要用清水或酒精冲洗伤口,以免促进毒素的释放。明矾溶液也可用于冲洗伤口。
3.用镊子将留在皮肤上的刺挑掉,情急之下没有工具的话,用尽量干净的指甲也可。
4.冷敷伤口,用冰块、冷水均可。
5.如果皮肤很红,疼痛剧烈,l小时内未缓解,应立即送宝宝就医,以便更彻底地清理伤口,或酌情给患儿服用抗过敏药。
特别提示
如果宝宝继发了一些严重的过敏症状,神志不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拔打120急救电话。
延伸阅读 水母
科学家指出,水母数量暴增是多项因素结合下的结果,包括人类过度捕捉鲨鱼、旗鱼等水母的天敌。全球暖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人为的污染导致近岸浅水区的溶氧量降低到鱼类无法生存。
有趣的是有些水母可以食用,食用的部分是伞状部位,根据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人因割取之,浸以石灰、箬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原者,谓之蛇头,味更胜,生熟皆可食。”这就是“海蜇皮”,它富含胶原蛋白。
水母在海洋生态系里扮演掠食者角色,捕食海域浮游动物,如小鱼、小虾、鱼卵等,当水母大量增生时,海域中经济性鱼虾蟹的幼生及卵可能被吃光,造成当地渔业资源枯竭。
近年来,水母常在亚洲海岸大量出现,这是地球暖化的警讯。水母大量繁殖的原因,一是海水温度升高,水母无性生殖加快,。二是人为污染,浮游生物增加,让水母有足够的食物。
本文标题:水母蜇伤之紧急处理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huli/8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