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郎亚琴
婴幼儿有心理活动吗?
人们常常以为婴儿只会哭喊、睡觉和吃奶,其实最新的研究认为在孕12周时胎儿就萌发了心理活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心理学家曾对五百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来,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六种反应。
解除婴儿的心理饥饿
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宝宝的情绪因为得到母爱的最佳抚慰而趋于平静,心理饥饿使得以满足。研究人员观察到,出生后30分钟内即被母亲搂抱的孩子,以后比其他婴儿哭得少些、睡得好些、喂养也更顺利些。因此,平时多抱抱孩子是“喂养”宝宝心理饥饿的最佳精神食粮。
除了情感交流,肌肤交流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也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哈特的猴子实验显示,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小宝宝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拥抱大人或者亲亲脸颊,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
皮肤饥饿有什么危害呢?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情绪压抑、退缩、爱咬嘴唇或者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的用头或者肢体去碰撞墙壁。研究显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摩等肌肤之亲。据外刊报道,欧美等国的儿童中近年来流行精神饥饿症,表现为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等,就是缺乏父母肌肤之亲的结果。
不同气质类型婴儿需要不同的护理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宝宝的气质类型主要有三种: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容易型婴儿(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对新刺激(如陌生人、物、景) 的反应是积极接近,对环境的改变适应较快。情绪反应温和,心境积极,。看到生人常微笑。醒后很愉快,不爱哭闹,能接受新事物。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困难型婴儿(抚育困难型):生物活动无规律,成人难以掌握他们的饥饿和尿便规律。对新刺激的反应消极、退缩、回避,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或适应较慢,情绪反应强烈且经常为消极反应。醒后未睁眼就哭闹,遇到困难后大声哭叫,心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或者对婴儿产生讨厌、仇恨等消极情绪。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缓动型):对新刺激的反应不强烈且经常为消极反应(如回避) ,活动水平低,反复接触后方可慢慢适应。与麻烦型不同的是,这些儿童无论是积极反应还是消极反应都很温和,因而父母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但是,如果他们在那些父母认为很重要的方面仍然反应迟钝甚至退缩回避时,父母的宽容和耐心就很难再持久了。他们会认为孩子“无能”、“胆怯”,因而往往会采取强迫手段,但这种强迫往往只能加重孩子的逃避反应,压力越大,逃避越强,于是导致一种消极的循环圈,亲子关系日益紧张,并影响婴儿心理多方面的发展。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有针对各年龄段的气质量表,有助于判别孩子的气质类型
早期教育重视母婴交流
触觉交流:触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婴儿以其最为敏感的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着温暖的乳房后,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这对其智力发育起催化作用。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也会获得同样的效果。一生下来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发音迟缓,性格孤僻而难与同龄儿和睦相处。
视觉交流:研究发现出生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距离是26cm,也就是哺乳时母亲的脸和孩子的距离,母亲在授乳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当然,除授乳以外,平时多与婴儿作目光交流,给予宝宝温暖的笑脸,多会得到婴儿甜蜜的微笑,从而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发育。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母亲在使用奶瓶授乳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
嗅觉交流:婴儿的嗅觉相当灵敏。在试验中,如果把浸过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鼻端,婴儿会顿时止哭而做出寻乳的姿态。由于婴儿能嗅出是不是母亲,婴儿期由母亲陪睡可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其智力发育。那种不停更换陪睡者的婴儿,缺乏安全感,睡眠时间和质量均大幅度下降。这对其身心发育不利,严重者可导致婴儿发育迟缓和心理障碍。
听觉交流:婴儿出生一周后,即能分辨出人声或物声。可别小看母亲与婴儿间的“对话”,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在对婴儿说话时,他会动手动足,一副快乐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多与婴儿“对话”,可使大脑正处在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为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临床上发现那些因为开口比较迟而来就诊的的幼儿往往在婴儿期缺乏母婴交流。
婴儿吮手应制止吗?
对婴儿的吮手行为,应当给予理解。婴儿具有一种手放到嘴里的本能特征。有研究证明: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吃指头,吃指头其实是一种婴儿自我安慰的健康的习惯。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维持营养。吮吸动作是婴儿快感的来源,这年龄阶段正处于口唇期。如果口唇吮吸需要得不到必要的满足,就会影响婴儿身心的发展,以至影响他的情绪,使他变得不是暴躁,便是消沉。
1岁以内的婴儿吮吸手指并没有什么“不雅观”和“不卫生”,这是初生婴儿一种追求舒适和心理上快感的满足,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这是正常的自然行为,而不是异常的错误行为。如果1岁以后,孩子还是整天只顾吮手指头,而变得沉默呆滞,那就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解决的办法不是打骂,而是要寻找原因,据了解,吮手成为一种习惯的婴幼儿,其主要原因是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由于缺少父母关爱所造成的。解决的方法是父母要想方设法成为他的游戏伙伴,关注宝宝的情感的需求,陪他玩陪他说话,用有趣的活动去吸引他的注意力,分散他吮手的兴趣,吮手习惯就会得到克服。所以,对宝宝的吮手行为,父母不可粗暴训斥,而是要给予理解和善于引导。
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
总的说来,与母亲的再聚分为两大类
1、安全依恋:婴儿立刻跑向母亲,当母亲抱起后很快安静,一会儿要求放下,去玩玩具。这类儿童发展了基本信任。
2、非安全依恋,分为2类:回避型和反抗型
A) 回避型婴儿:这些婴儿在陌生环境下对再聚的特征反应是对母亲没有欢迎,有的很淡漠。他们不愿被抱。他们时常把母亲的注意转移到玩具。
B) 反抗型婴儿:这部分婴儿会因分离而表现强烈的不安,母亲回来后会非常矛盾,即想接近母亲,但又想发怒,因此很难平静。
简言之,有安全感的婴儿的母亲是敏感易接近;回避型婴儿的母亲照看方式往往是不敏感、拒绝的,反抗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照看方式经常会变化,或非常热烈或冷漠,更多的是满足她们自己的需要而非婴儿的需要,这会让婴儿无所适从
如何面对婴幼儿的恋物情结
这是幼年的孩子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一般随着与周围世界的接触范围的扩大,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他的兴趣会逐渐从单一的依恋对象向其他方面转移,一般不需要干预。但如果出现恋物成瘾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行为就需要干预了。儿童的“恋物瘾”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也许是玩具,也许是生活中其它物品)就出现不能控制的哭闹、无法安慰的行为,这会使孩子拒绝接触新环境,拒绝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与人交往,胆怯退缩。据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恋物成瘾”大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孩子出现恋物,家长不必愤怒和紧张,因为家长这种情绪反应会给子压力,这不利于孩子改正。科学的做法是分析孩子产生恋物现象的原因,给与温和的心理疏导。
首先,家长直接指责孩子恋物行为是不合适的。
其次,转移孩子对所恋物品的兴趣。孩子恋物往往是由于内心缺乏安全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渴望从玩具等物品上得到情感寄托而造成的。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探索、认识周围的世界,扩大孩子的兴趣范围,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比玩具更精彩。
应对宝宝的第一反抗期
在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从2、3岁开始要经历一段“自我中心期”,认识事物完全从自我角度出发,不会想到其他人,行为上完全不管周围环境和条件而任意行动。
所以,经常发生争抢东西互不相让,执意要做某件事情不听劝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理发育的成熟,大多数孩子可顺利度过自我中心期。但有些孩子会因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或个体的特性而始终以自己为中心,当一个家庭凡事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时,这样就可能加强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养成自私行为和习惯。
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出现社会社会生活适应不良,因为在幼儿园或学校的环境中,小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不会像家庭成员一样溺爱、宠爱,这样就会感到失落,会产生逃避、抗拒、对抗等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文标题:郎亚琴医师:关注婴幼儿心理健康当务之急!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huli/8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