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太小,所以吃药就常会遇到“过量”的问题,尤其是情急之下,诸如,宝宝发烧老是不退,致使短时间内反复服用退烧药,或是宝宝生病时多人看护,多人为宝宝喂药,其间又没有及时交流,致使宝宝反复服药……在网上就看到一位妈妈发了个题为“急急急!”的帖子,写道:“宝宝55天,11斤,腹泻,白细胞数稍高,医生开了‘泰必捷’,‘泰必捷’属抗生素,用药量8-llkg,为半包,昨天晚上和今早给药都按半包给药,超过了近双倍,宝宝现在状态正常,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还好,这位妈妈很有关于服药的安全意识,遇到情况会想到“及时求助”,还会写上宝宝的年龄、体重,对于何时吃、吃过多少、哪种药也描述得很清楚,这些都是帮助宝宝得到及时救助的关键词。
请妈妈们永远记住一句话:毒性只与剂量相关。也就是说,任何物质是否有毒,只与它的剂量相关。极微量的剧毒品可能并不会当时致人死命,但平日所谓“无毒”的常见物,只要剂量达到了一定的“度”,一样会危害健康。关于这一点,盐、水都是最好的例子——盐、水本是人体所必需的,但是想想,如果太多的盐或是太多的水进入人体的话,又会发生什么?
宝宝服药过量之预防第一
1.精确计算小宝宝的用药量。按照药的种类的不同,有可能要精确到毫克,所以,“差不多”三个字是不宜用在给小宝宝服药这个问题上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服药过量对宝宝带来的终身的身体损害可能是难以估量的。而且,鉴于宝宝的体质各有不同,如遇过敏体质的宝宝,过量服药的后果就更难以想象。
2.成人用药千万别给小宝宝吃。因有些药物是儿童忌用的,而有些成人药每片的剂量可能已超出小宝宝的用量太多,不易准确分割药片,从而可能导致过量服用。
3.给小宝宝服药更要注意每次服药的间隔时间,绝不能随意加次。药物的吸收、起效有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所以,妈妈必须耐心等待起效时间。在起效前再次服用,常是“服药过量”的一个原因。
4.高度重视小宝宝的服药问题。如果宝宝在生病期间由不同人看护,那么,看护人在交接的时候,首先需要交换的“情报”就是宝宝几时吃了什么药,吃了多少,还应在几时吃哪种药,吃多少。
5.虽然4-6个月的宝宝行动能力还不强,不过,宝宝也会翻身,会抓东西了,所以,要把药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以免小宝宝不可思议地“自行服用”。
特别提示
以退热药为例,一般退热药口服后大约1小时左右开始起效,此时患儿开始出汗,四肢由冷转暖。2—3小时药效达高峰,以后药物多经肝脏分解和肾脏排泄,3—4小时后药效基本消失,有的孩子又开始下一轮的发热。所以,对热度不退(或退后又回升)者,要在5—6小时后方可重复使用退热药。
宝宝服药过量之紧急处理
1.如果只是小儿常用药的略过量的服用,妈妈不必太过惊慌,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况,多给宝宝喝水,以助排泄。可拨打急救中心的咨询电话,并随时保持联系。如果宝宝出现剧烈呕吐、精神差、嗜睡,应立即就医。
2.如果宝宝服药过量的情况很严重,则应马上送孩子到医院。如果你家离医院比较远,最好还是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宝宝所吃的药(最好有说明书)也带到医院,以方便医生诊治。
3.因为服药的种类不定,所以,不建议为服药过量的宝宝在家自行催吐(无论用什么方法)。
选用小儿专用药品
谨慎选择小儿用药品种,要选用小儿专用药品。
1.目前推荐3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的解热镇痛药是对乙酰氨基酚,而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
2.新生儿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
3.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儿童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
4.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
5.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
6.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
7.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8.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
9.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上述药物均不宜给宝宝服用。
服药过量之典型案例1:多喝了止咳糖浆
小儿止咳糖浆因为口味甘甜,差不多是妈妈最好劝说宝宝顺利服下的药了。妈妈在做宝宝服药的说服工作时,甚至可能即兴说,这不是药,是糖水!而宝宝也有可能特别乖地在妈妈照看不到的时候自行服用。于是,小儿止咳糖浆中毒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了。小儿止咳糖浆中毒的宝宝可能出现下述症状:恶心、呕吐、发热、出汗、心跳加快、皮肤灼热,呼吸短浅……需要及时就医。
其实,小儿止咳糖浆口味虽好,但其制剂中主要含有盐酸麻黄碱、桔梗流浸膏、氯化铵、苯巴比妥、枸橼酸钠、薄荷脑、茴香水及氯仿等药物成分。其中盐酸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和兴奋中枢神经等药理作用,如果喂服过多则可出现中毒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小儿止咳糖浆”的临床用量应严格掌握。一般每日服3—4次。每次用量随年龄而定,2-6个月龄服0.5毫升;6—l2个月龄服1毫升;l~2岁服2毫升;3~4岁服3毫升;5~6岁服4毫升。喂服前应予以摇匀。如不慎喂服过量,应立即试用按压舌根的方法催吐,中毒严重者应立即上医院治疗。
另外,小儿止咳祛痰糖浆种类很多,要对症选择,不要滥用。一般对频繁的干咳、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选用以止咳作用为主的糖浆。对于痰多的咳嗽不能单用止咳糖浆,以免止住了咳而痰液仍滞留在呼吸道内,引起或加重感染。对这类咳嗽应选用以祛痰作用为主的止咳祛痰糖浆。
服药过量之典型案例2:多吃了驱虫药
小儿驱虫药常以糖丸的形式出现,长得有点像糖果,所以,深得某些小朋友的喜爱。如果妈妈教导不及时,对这种有点特殊的“糖丸”保管不利的话,宝宝自己再吃上几粒的事情也是可能的。所以,小儿驱虫药服用过量的事情也就常有发生。
一般来说,两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服用驱虫药了,但医生建议每年服用两次,可以分别在春天和秋天。
小儿驱虫药服用过量的另一个原因是妈妈们总是对宝宝的肚子里到底是否有“虫”心存疑虑,若是服药后又没能及时见有虫排出,妈妈就会更急,于是可能给宝宝再服。其实,很多驱虫药的毒性都比较强,如果长期反复使用,很可能对孩子的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常用的驱虫药有驱虫灵、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驱虫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因此,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宜经常服,肝肾功能不好、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更应慎重或禁用。
有寄生虫反复感染的孩子,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准确选药,妥善治疗,而不宜自行购买并服用驱虫药。同时应教育小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届洗手,尽早穿满裆裤等,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寄生虫的感染。
延伸阅读 小宝宝用药剂量的计算
1.按体重计算(最为常用)
小儿剂量=体重(公斤)×每日(或每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
由于很多生理过程,如心搏出量、基础代谢、每分钟呼吸量、肾小球滤过率等与体表面积有较一致的关系,故近年来多主张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给药或输液。
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公斤)×0. 035 +0.1
3.按年龄计算
有些药物剂量不需要十分精确,为应用方便可按年龄计算,如止咳药水按每次每岁1毫升计算,最多每次10毫升。
4.按成人剂量折算(此法已较少使用,仅于必要时作参考)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公斤)÷50
出生—1个月: 1/18—1/14。
1个月—6个月:1/14—1/7。
6个月—1岁: 1/7—1/5。
l岁—2岁: 1/5 N1/4。
2岁—4岁: 1/4~1/3。
4岁—9岁: 2/5—1/2。
本文标题:药,可不能多吃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huli/7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