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乘私家车出行安全
爸爸妈妈带着1岁的小宝宝驾车出游,原本小宝宝是坐在婴儿安全座椅上的,但是小宝宝有点不乐意,强烈表示要坐到“副驾”——那个视野更开阔的位子。妈妈迫于宝宝哭声的压力,就直接抱着宝宝坐到自己腿上,挤在“副驾”的位置。结果在高速出口处突遇紧急情况,爸爸一个急刹车,妈妈一个愣神儿,小宝宝的小手戳到了前挡风玻璃上….
其实,这个“遭遇”已经算幸运了。因为,之所以说“副驾”的位置宝宝不能坐,是因为这个位置配有安全气囊,一旦发生较重碰撞,安全气囊将弹出。鉴于宝宝的身高与安全气囊将弹出的位置不匹配,所以,安全气囊可能起不到安全的作用,而会直接蒙住小宝宝的口鼻而致宝宝窒息。
据报道,汽车驾驶员座位的危险系数设定为100,则副驾驶座位的危险系数是101,而驾驶员后面座位的危险系数则是73.4,另一侧座位的危险系数为74.2,后排中间座位的危险系数为62.2。也就是说,小汽车内座位的安全性由大到小可排列为:后排中间座位,驾驶员后面座位,后排另一侧座位,驾驶座位,副驾驶座位。
宝宝私家车出行安全之预防第一
1.为宝宝选择和车型相配的固定装置。确保为孩子正确使用了固定装置,短途旅行也不例外。切勿让身高未及140厘米的孩子使用成人用的标准安全带。
2.为孩子脱掉宽大的外衣,以便系紧安全带,同时,不会让孩子感到太热。
3.切勿让孩子坐在配有安全气囊的副驾驶座位上。
4.婴幼儿乘车的最安全方式是面朝后。后向式儿童固定装置可托住孩子的颈部并有助于将正面碰撞力分散到更大的区域。面朝后坐车的儿童整个身体都受到支撑,从而可将头和躯干之间的相对移动减到最低。新生儿的头部占身体总重量的一半,而成人的头部仅占6%。婴儿相对较大的头部以及发育不完全的颈椎、肌肉和韧带,使其颈部成为身体的薄弱环节。在正面碰撞时面朝前,身体可以受到安全带的保护,但头部会向前移动使压力集中到颈部。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伤害,但具体取决于碰撞时的严重程度和儿童身形的大小。
5.至少在3—4岁以前,婴幼儿乘车时应该坐在后向式的儿童座椅上,而且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稍大一些的儿童乘车时应使用增高坐垫,直至身高达到140厘米。
6.不要让宝宝自己上下车。
7.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多长时间,都不能把宝宝单独留在车里。
8.不要在车里堆砌装饰品,如各种车内装饰,车内也绝对不能有尖锐的或坚硬的东西。
9.不要让宝宝把头探出车窗外(包括天窗)。
宝宝私家车出行意外之紧急处理
1.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要立即扑灭烈火或排除发生火灾的一切诱因,如熄灭发动机、关闭电源、搬开易燃物品,同时第一时间拨打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及120急救电话。
2.如果伤口被泥沙污染,应首先用消毒凉水或冷开水冲洗。出血伤口周围的血块、血浆等不要去擦洗,伤口内的玻璃片、小刀等异物也不要勉强拔出,因拔出后可能引起大出血,应马上送医院处理。
3.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如果发现宝宝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用手掌按住伤口约10分钟。如还不能止血,可用包带缠绕压迫止血,同时取伤口至心脏段内离心脏近的能感觉搏跳的部位,用手指用力压迫(间接压迫法)止血。忌长时间使用止血带结扎。止血带应每隔1小时放松l刻钟,防止因结扎肢体时间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4.不要随意搬动宝宝,因为要预防颈椎错位和脊髓损伤。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前,如情势危急,一定要移动宝宝,则一定要注意脊柱的保护。可用硬纸板、硬橡皮、厚的帆布,仿照颈托,剪成前后两片,用布条包扎固定。搬运宝宝时动作要轻柔,腰臀部托住,搬运者用力要整齐一致,平放在木板或担架上。
如宝宝发生意识不清、呼吸停止,应首先清除异物,使气道畅通,然后检查颈动脉,如有搏动,施行人工呼吸;无搏动,施行心肺复苏术。
特别提示
专家建议,最好不要现场拦车运送危重宝宝,否则由于其他车辆缺乏特殊抢救设备,伤员多半采用不正确半坐位、半卧位、歪侧卧位等而加重伤势。
人工口对口呼吸法实施步骤
1.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儿口鼻内有呕吐物、泥沙、血块等异物时,用纱布包住食指伸入口腔进行清除。松开衣领、裤带、内衣等。舌后坠者用纱布或手巾包住拉出或用别针固定在嘴唇上。
2.先吹两口气:清洗患儿口鼻异物后,口对口呼吸前先向患儿口中吹两口气,以扩张已萎缩的肺,以利气体交换。
3.体位:患儿应取仰卧位,头后仰,颈背部用枕头或衣物垫起。下颌抬起,口盖两层纱布,急救者用一手扶于前额,另一手拇指、食指捏紧患儿鼻翼,以防吹进的气体从鼻孔漏出。头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以保证脑血流量。如有可能应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紧靠患儿胸部一侧,为保证按压力垂直作用于患儿胸骨,施救者应根据抢救现场的具体情况,采用站立地面或脚凳上,或采用跪式等体位。
4.患儿口张开:抢救者吸一口气后,张大口将患儿的口全包住,而患儿的口全张开。
5.注意捏鼻动作:快而深地向患儿口内吹气,并观察患儿胸廓有无上抬下陷活动。一次吹完后,脱离患儿之口,捏鼻翼的手同时松开,慢慢抬头再吸一口新鲜空气,准备下次口对口呼吸。
6.吹入量:每次吹气量儿童约为600一800毫升,量过大易造成胃扩张。无法衡量时,以急救者吸人的气体不要过度饱满为度。
7.呼吸频率:口对口呼吸的次数,儿童为18~24次/分,婴儿30~40次/分。单人急救时,每按压胸部15次后,吹气两口,即15:2。双人急救时,每按压胸部5次后,吹气l口,即5:1,有脉搏无呼吸者,每5秒钟吹一口气(12~16次/分)。
心脏按摩
施救者体位同前,用靠近患儿足侧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确定近侧肋骨下缘,然后沿肋弓下缘上移至胸骨下切迹,将中指紧靠胸骨切迹(不包括剑突)处,食指紧靠中指。将另一手的掌根(长轴与患儿胸骨长轴一致)紧靠前一手的食指置于胸骨上。
然后将前一手置于该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手指并拢、分开或互握均可,但不得接触胸壁。
施救者双肘伸直,借身体和上臂的力量,向脊柱方向按压,使胸廓下陷约3厘米(视患儿年龄),尔后迅即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使心脏舒张,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掌根部不得离开按压部位,以防位置移动,但放松应充分,以利血液回流。
特别提示
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儿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脉搏的测量
胸外心脏按摩只能在患儿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 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儿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脉搏的测量
随着心脏的舒缩,在表浅的动脉可摸到的搏动称为脉搏。在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节律整齐,力量均匀,手指有弹性感。
脉搏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如果被测者没有呼吸且在10秒钟之内没有摸到脉搏,应即刻开始心肺复苏术。
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一般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婴儿每分钟120 -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每分钟70-80次。
测量小儿脉搏常选用浅表的大动脉,最常用的是靠拇指侧手腕处的桡动脉(手与腕关节连接处向上2厘米处),其次是靠近外耳道与耳廓的颞动脉和颈部两侧的颈动脉。
测量脉搏时应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排按在动脉上,压力大小以能摸到脉搏跳动为准,每次要测量1分钟。
婴儿乘机安全
婴儿必须出生满14天后才能登机,以防止他们的组织器官无法适应气压的变化而发生不测。对于出生满14天的婴儿,在飞机降落过程中,为预防发生中耳气压性损伤,妈妈们应让婴儿吮吸奶瓶或橡皮奶头,使其咽鼓管保持开放的通气状态。
除了照顾婴儿外,在发生空中紧急情况时,妈妈们也要知道以下几点,以便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有能力保护婴儿:
1.保持镇静,听从机组人员指挥。
2.如果头顶上的氧气面罩下垂,应知道如何吸氧。
3.按照规定竖直坐椅靠背,系好安全带,屈身向前,脸贴在垫有枕头之类柔软物的双膝上,两臂抱住大腿,使整个身体处于最低水平位,以减少因惯性而造成的损伤。
4.迅速将随身携带的锋利、坚硬的物品(包括眼镜)放在前排坐椅后的口袋内,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5.若机舱内失火,应尽量蹲下,使身体处于较低位,屏住呼吸或用湿毛巾堵住口鼻,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失火区。
儿童专用座椅
据有关部门统计,儿童坐在固定在后向式儿童专用座椅上,与未系安全带的儿童相比,受伤害的几率可减少90010。儿童坐在增强型儿童座椅上,安全性能可提高80%。儿童乘车要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座椅、增高座垫等安全装置。
依照相关国际规定:
1-4岁的儿童必须使用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不能直接使用车载安全带。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必须安置于汽车后座,用车载安全带固定,每个方向的移动度不能超过2.5厘米。
4岁以上,80磅以下的儿童应使用儿童增高座椅。
经过严重车祸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不能再使用。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使用注意事项
1.不要让卡口处于半锁定状况。在紧急情况下应能快速将孩子取出。
2.不要将儿童安全座椅安装在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前排座位上。
3.确保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松紧及护垫位置完全符合说明书的要求。
4.穿过儿童安全座椅的汽车安全带必须保持紧绷。
5.每只儿童安全座椅尽量只供同一名儿童使用,以避免经常调整座椅的角度及安全带松紧而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6.每次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时,请确认汽车安全带是否扣紧,儿童安全座椅与汽车座位是否平贴。
7.定期检查儿童安全座椅的完好性,并根据儿童的体形及穿着的变化及时调整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的松紧。如长时间不用,请将儿童安全座椅收藏至其他安全地方保存,并避免暴晒及潮湿环境。
8.炎热天气时,应等儿童安全座椅充分散热后,方能让儿童入座,以免孩子被灼伤。
本文标题:爸爸妈妈带着1岁的小宝宝驾车出游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huli/7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