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所颂扬的亲、孝、悌、严观念浓浓地浸润着整部民族文化史。而歌颂母爱,颂扬亲情的文艺作品,则是不分东西方各个民族所共同颂赞,永远讴歌的内容。
然而,感恩能力并非天生,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新生儿在饥饿时从母亲那儿得到了乳汁,对宝宝是一种“安定状态”。
1岁左右的学步儿,已经养成了听母亲唱歌或讲故事的习惯,听歌或听故事时,宝宝那甜甜的表情所反应的“安宁”,已经具有了可以被称为“幸福感”的色彩。
这就是感恩能力发展的第一步——即感受满足。
感受满足,是必须以“感受缺失”为前提的。没有对缺失的意识,就不会有对需要的意识,也不可能有弥补缺失——满足需要的安宁体验。许多父母看不到这两种感觉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避免宝宝因某种缺失而产生焦虑体验,会过于卖力地超前预计宝宝可能面临的缺失,然后对宝宝实施“超前满足”。殊不知:“缺失经验”的获得与“缺失体验”能力的成长对宝宝的整个成长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被剥夺了缺失——焦虑——满足——安宁经验的宝宝,感受他人恩惠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成长都会受到阻滞。
感恩能力成长的第二步,是发展对“恩惠来源”的认知能力。换言之,即亲子间认知能力——固然,父母对宝宝的爱是最无私的,不要任何回报的,但是,正确地让宝宝认识、培养应有的感恩意识,是培养宝宝完整人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缺失。
感恩能力成长的第三步,则是发展对“施恩者”的回报意识。3~4岁的幼儿能够大致理解妈妈上班、妈妈辛苦等内容,也能够理解和做出搬张椅子请妈妈坐、亲亲妈妈等行为。这些成长是与感恩能力的第二步、第三步的教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当然,随着个人越来越趋向人格的完善,感恩报恩的能力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正常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的成年人会感激大自然的各种恩赐,并用保护自然的行为,努力去予以回报。
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会感激他人能接受自己的帮助、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并回报社会以更加努力的奉献。而这些完整的人格培养,则基于自幼家庭对于宝宝的感恩能力培养和教育。
本文标题:如何塑造宝宝的感恩能力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huli/7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