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六个小时艰难的旅行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境内的水泉村。这个村子贫穷而且偏僻,却因为张艺谋在此导演了一部《一个都不能少》而闻名全国。
张艺谋出资建的新校舍前面站着一排孩子,象看珍稀动物似的看着我们的捷达车驶进村子。我问那一排孩子:“谁知道村支书在哪儿?”一个圆头圆脑,脸黑黑的孩子站出来:“已经让人找去了。”于是我认识了冬冬,这个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十六个孩子编在一个班的班长,也是学校唯一一名老师的儿子。冬冬的爸爸身兼六个年级的算术、语文、地理、音乐、体育。
下午来了一群北京的孩子,一下子水泉村热闹起来。城里的孩子这看看,那摸摸,大声地评论着,指点着。村里的孩子一个赛着一个闭紧嘴巴,只会傻笑。我问冬冬:“听说你们准备了节目给北京的小朋友?”
受到鼓励的冬冬把村里的小孩集合到一起,扯着嗓子唱:“流浪的人儿身在天涯——预备——唱!”十六个小脑袋扯开喉咙唱:“流浪的人儿身在天涯,亲爱的妈妈——”说实话他们唱得并不好,不但走调,而且带着当地的口音。城里的孩子也并不认真听,他们互相转告村里唯一的小卖部有雪糕,于是哗啦哗啦去买雪糕,有的孩子去了老乡家,回来说家里并不那么穷,还有被子呢。谁说村里穷得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可是村里的孩子却唱得非常认真非常卖力。冬冬唱得尤其卖力气。这也算是为城里来的客人准备的礼物。
唱完后我问冬冬这歌是哪儿学的?他说是收音机里听来的,他听会了,再教给其他同学。声音断断续续的破收音机是冬冬他们和外界接触的唯一的东西。冬冬家破旧的泥房子晚上招待了六个北京孩子。冬冬帮着妈妈生火做饭,城里的孩子们忙着拍照。饭端上来了,是豆粥。孩子们吃得很香,但一会儿就吃不下去了,因为没有菜。唯一的菜是只有几个油星的炒土豆,上面的几根韭菜不知是为了点缀,还是权当作绿色蔬菜了。这里没有水,也就种不出蔬菜。能长的就是土豆、大豆这些耐旱植物。
晚上校园里放映城里带来的VCD《一个都不能少》。冬冬在里面演一个升旗手,只有半分钟的镜头。校园里人声杂乱,根本听不清电视里说什么。但冬冬从片头到片尾都看得很带劲。
第二天城里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准备离开水泉村了。他们边抱怨着夜里住的地方有跳蚤,边对我们说这个六一过得非常难忘。冬冬他们仍旧靠墙站成一排,傻笑着,手里多了城里孩子送的铅笔盒、书。冬冬的小表妹,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委屈得哭了,似乎为自己与城里孩子天壤之别的命运而不平。
送走了城里孩子,冬冬回去帮爸爸给羊剪毛,这个六一就算过了。我问他:“你羡慕不羡慕那些孩子?”冬冬说:“羡慕。”停了半天,他说:“等将来考上大学,就好了。”我想这“好了”里包含了许多内容。但是我听说,村里的孩子,女孩读完小学的很少。最高的学历是前几年一个男孩考上了师范中专。他是全村人带着羡慕津津乐道的新闻。
本文标题:冬冬的六一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uaiyun/bjtj/4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