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妈妈网 > 产后生活 > 产后性生活 > 正文
如何对待爷爷奶奶的“溺爱”
2012-10-11 01:19:12 来源:责任编辑:YunYuHome.com

       牛牛的妈妈小芸28岁,和丈夫属于80后的独生子女。刚结婚时和长辈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也 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因为没有天天生活在一起。但自从宝宝出生以后,随着他的长大,与老人之间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就是关于他们带孙子的观念和方式 让小芸不能接受。她也会对老人提出一些要求,他们答应得很好,但是转过头仍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儿子现在2岁3个月了,很多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

 无论儿子要玩什么,要吃什么他们都不管,只要儿子一咧嘴做出要哭的样子,他们就马上妥协,有时候我也会尝试着管教,比如把零食藏起来,任凭他怎么哭都不给, 但是一旦他开始在地上打滚,奶奶就会出面,说“哎呀,为了那么一块糖至于把孩子弄得这么伤心啊!”我说她两句,她还会不高兴。最终还是以爷爷拿出零食告 终。”

“偶尔我带儿子在小区里出现,很多妈妈都会给我告状,说牛牛喜欢打别的小 朋友,喜欢抢别人的玩具,但爷爷奶奶从不说他,更别说教育了。现在儿子也知道爷爷奶奶“对他好”,每到周末想带他回自己家,他死活都不肯。对于这一点,爷 爷奶奶丝毫不担心孙子和我们的关系问题,反而在那样的时候会不停地夸孙子“真是有良心”,“真是个可人疼的好孙子”。最近,我想送儿子上幼儿园,爷爷奶奶 又以年龄太小为由不让送,还总说我们不满意孩子让他们带,他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等等的话语,害得我和老公总吵架。

……

 不知道年轻的爸爸妈妈看到牛牛妈妈的倾诉,会不会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现在的爸爸妈妈大部分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都仅是中年,又只有这么一个孩 子,所以自然就会很愿意帮助照顾第三代。关于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让我想起了前两年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相对于父母带大的孩子,由爷 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创造潜力要高出40%!也就是说,这群孩子的思维方式比同龄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别出心裁的解决办法,更容易找出新的解决途径,而这些 正是天才们所具备的特点。”在这里我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这里的爷爷奶奶带的方式是指那种什么都由着孩子的方式,而非针对“怀抱式”教养,什么都不让做, 唯恐摔了、碰了、磕了的那种养育方式。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表明,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感知力发达,想象力丰富。尤其是对那些父母工作繁 忙,得不到充足关爱的孩子而言,爷爷奶奶的爱弥补了父母之爱不足的现实,满足了孩子的亲密需求,有安全感。

但是话说回来,对任何家庭而言,教育孩子都应该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没有办法承担起“陪育”孩子的职责,反而理所应当地认为爷爷 奶奶就该承担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我所说的“陪育”是“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这一双重任务。对年龄小的孩子而言,“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没有起码的陪伴就谈不上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爸爸妈妈让爷爷奶奶“陪育”孩子,那么老人出现方法上与爸爸妈妈的不一致或者是错误、出现家庭关系的复杂化和 矛盾、出现孩子摇摆在两代人之间,无法和父母建立正常的、健康的亲子关系都是正常现象。

所以,但凡有这样烦恼的爸爸妈妈,都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想要自己现在的工作和成就?想要宝宝健康成长?还是想要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

如 果是想要工作和成就的,人各有志,我不想去评判什么。如果是想要宝宝健康成长的,想成为合格的爸爸妈妈,我想我们就可以说说怎么做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我 觉得有两个前提需要注意:一是,针对自己有工作,老人愿意帮着带的家庭而言的;二是,针对爷爷奶奶对孙辈的养育属于“溺爱”和“放纵”型而言。

如果因为生活所迫,爸爸妈妈无法放弃工作,无法去做一个在一定时间内的全职妈妈或爸爸,那么就请你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去了解和学习一些中老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的知识,了解家中老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比 如,思想上的保守性、人格上的固执等。这样你就会对老人的行为有所理解,就不会把你的所有的精力和情绪放在如何去改变老人身上,在所谓的教育新理念上和他 们僵持。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尤其是已经过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所以收起无效的想改变老人的想法,而是考虑一下如何在自己仅有的时间里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孩 子、教育孩子。

第二,要学会感恩,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 心理咨询中有一条原则,那就是要先和求助者建立好的咨询关系,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想这个原则完全可以运用到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只要关系好,没 有解决不了的矛盾。所以,无论老人怎样来带,都要为他们愿意帮你们带孩子,解决了你们最大的顾虑而心存感激,不要享受着他们的“甜头”反过来还指责他们的 不是,这会让做老人的感到很心寒。当你们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时,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教育。而一个氛围不好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老人那些不良 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所以,如果爸爸妈妈不能尽到自己带孩子的职责,就马上停止牢骚和指责,学会感激,学会肯定和夸奖老人的辛苦,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你就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这样,良好的关系建立了,其他的问题自然就很容易协调了。

第三,妈妈要在上班前的产假里尽量自己带宝宝,和宝宝保持稳定的、亲密的、一对一的互动关系。上班以后,爸爸妈妈一定要想办法在下班后多争取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而对1岁前的宝宝而言,就需要爸爸下班后多分担些家务,多去替妻子面对一些婆媳间的问题,把接近宝宝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妈妈,因为在这个阶段妈妈对于宝宝的成长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两代人各自用各自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接受的一定是那种最符合自己内心发展需要的方式。一 般而言,老人的不良方法大部分都体现在生活小事之中,但在这些小事上,爸爸妈妈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会矛盾吗?不会,孩子只是会学会用两种方法 来对待同一件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接受他的内心最能接受的。举个例子:孩子摔倒了,老人常会去踩地面、打那个撞到物。没关系,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 (不是指同一次摔倒,奶奶教育完了妈妈再教育),妈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孩子,比如孩子摔倒后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然后告诉他“宝宝,你摔倒了很疼是 不是,但是你看小石头也很疼,他也哭了呢,我们来哄哄它吧”。孩子就知道“哦,原来不仅我会疼,小石头也会疼呢”。后来会怎样?在下一次摔倒后,当奶奶去 打那个碰着宝宝的桌角时,宝宝竟然大哭,指着奶奶说:“你不能打桌子,不能打,呜呜呜,因为它也很疼……”奶奶见状大惊也大喜,觉得孩子懂事了,以后也不 那么说了,而且也在心中认可了妈妈的做法。所以,爸爸妈妈大可不必为这些方法的不同而感到焦虑,虽然孩子会在两类人之间摇摆,但是只要他能在“对的人面前 做对的事情”,这也是将来踏入社会的一项能力。所以,为和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而焦虑是自寻烦恼,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放下焦虑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不 要忽略自己的能量,更不要低估孩子对“正确”行为的接受能力。

最后,我想说,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就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做到接纳吧,一定能将影响降到最低。但如果你一条都做不到,也无法容忍,那么方法只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本文标题:如何对待爷爷奶奶的“溺爱”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uaiyun/bjtj/42767.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