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素丽儿”掺杂过期奶粉事件,把婴幼儿配方奶粉推至风口浪尖,一时间,各大母婴论坛再次掀起母乳和奶粉的论战。
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约四成新妈妈依赖奶粉,其中一部分甚至只用奶粉喂养。一些婴儿母亲告诉记者,从孕期开始,她们身边就活跃着一群人,通过各种途径向她们推广奶粉。而育儿专家认为,婴儿的喂养最好以母乳为主,奶粉应该是在没有母乳或母乳不足情况下的选择。
孕期到哺乳期推销不断
张女士春节前刚升级做妈妈,就不断接到各类推销奶粉的“骚扰”电话。“我们的奶粉添加了多种配方,让宝宝更健康聪明……”起初,张女士还会听对方讲完,但现在,只要一听是推销奶粉的,她立即挂断电话。“我说自己是纯母乳喂养,对方还不依不饶,甚至向我推销6个月以后的奶粉。”
其实,从最初的奶粉电视广告,到电话“点对点”推销,配方奶粉的推销力度和手段越来越多。有着“被推销”经历的新妈妈们不在少数,记者曾在朋友圈中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在15位新妈妈和准妈妈中,竟然有13人曾在各种场合被推销过奶粉。怀孕7个月的徐女士说,她每次去医院做产检,排队等候过程中,总有几名中年妇女殷勤地塞来传单让她“解解闷”,瞄一眼,居然是某品牌的配方奶粉;怀孕才2个半月的钱女士上周带着母亲一起去听产前讲座,没想到讲课老师最后向她们推销起了孕妇奶粉,声称产品中添加了DHA和钙质。“我母亲对DHA这种成分深信不疑,拗不过她,就买了两罐回来。”钱女士说。
“隐形推销”
更具蛊惑性
记者发现,相对于赤裸裸的品牌宣传推销,奶粉的隐形推销更具蛊惑性。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生下女儿的一年里,频繁接到各类电话,有的自称“育儿专家”回访,主动对孩子的喂养情况和身体状况“嘘寒问暖”。而这样的好事,最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喝某某牌子奶粉对孩子好”。王女士周围的朋友也曾遇到过这类推销,最过分的是曾有推销员让新妈妈暂停母乳,并称“母乳的营养不及配方奶粉”。
在旺旺、宝宝树等论坛上,一些妈妈们的奶粉讨论话题,常常被奶粉推销员关注,这些“托儿”伪装成新爸妈,伺机打广告。记者曾做了一个试验,发帖问“各位妈妈,你们都给孩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短短半小时就引来多条回复。除了真心推荐奶粉的爸妈外,一些动辄数百字、将各大奶粉做逐一对比的评论,大多出自“托儿”之手。他们的评论有共同点:逻辑性十分强,评论内容完整,以自己的经历入手,宣称试过几个品牌的奶粉,但最后绕来绕去,都绕到一个牌子上,并将该品牌的卖点悉数罗列,甚至还不忘附上购买地址、电话或链接。不知情的人很容易采纳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殊不知中了“托儿”的招。
奶粉推销影响母乳喂养率
宣传轰炸和隐形推销的双重影响,动摇着越来越多的新手妈妈,另一方面,妈妈们又很方便地通过市场或者一些医疗保健机构获得奶粉赠送,如此一来,一些喂养的误区就产生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母乳喂养率的下降。
一部分新手妈妈坦言,她们也知道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但因产假时间原因、自身母乳不足等因素,大多难以完全抗拒方便喂养的配方奶粉。此外,怕耽误工作影响前途、怕母乳喂养影响身材、怕忌口、自身疾病用药等原因,也都成了放弃母乳喂养的原因。
无序营销
亟待有效监管
对奶粉生产和销售商而言,“第一口奶”的喂养意义重大,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婴幼儿未来奶粉的选择。为此,不少推销商想破了头,打入准妈妈和新手妈妈的内部圈子,甚至不惜违背道德,采取误导和欺骗的方式,推销自己品牌的奶粉。然而,绝大多数妈妈不知道,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了《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禁止经营者对6月龄以内(通常称为“一段”)的配方奶粉进行促销,禁止发布母乳代用品广告和宣传信息。2011年,我国曾对此办法进行修订。新规第六条提出,销售者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促销母乳代用品,包括减价销售、赠送产品、礼品、样品,以及产品展示、积分回馈、发放产品宣传资料等。卫生部制订的《婴儿喂养策略》中也明晰:坚决杜绝厂商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母乳代用品的推销活动,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应予以相应处罚。可惜的是,尽管有条款进行约束,但由于缺乏执行细则,加上消费者对此内容缺乏了解,“一段”奶粉的隐形推销还是层出不穷,这些规定尚未完全落到实处。
从三鹿奶粉到圣元乳业,再到美素丽儿,包括前阵子被热议的境外“限奶令”,各类奶粉事件带来的,除了是对监管部门和配方奶粉本身的质疑外,不少妈妈们也逐渐认识到,配方奶粉热潮该降温了。在提倡母乳喂养的今天,的确存在必须靠配方奶粉喂养的情况,但这不该成为奶粉推销商的借口;有关部门加强对母乳代用品市场各环节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焦点关注】
母乳喂养需要妈妈们坚持
世界卫生组织对关于婴幼儿健康的建议中近年有一个微调,其中对纯母乳喂养的建议时间从原来的4月龄增加至6月龄,对母乳喂养的建议持续时间也延长至两周岁或超过两周岁。上海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陈津津认为,这个调整体现了整个世界范围内对母乳喂养的推崇。
科学哺乳
母乳喂养的好处大部分人都认可,可真正做到坚持纯母乳喂养的产妇还不到一半。一些产妇生产后奶水少或没有奶水,就用奶粉喂养,孩子一旦适应奶嘴就很难再选择“费劲”地吮吸母亲的乳头了。
陈医生介绍,通常医院会为每个新生儿准备少量奶粉,用于产妇开奶初期量少时给孩子补充。“这时孩子的味蕾发育还不成熟,对奶粉味道的分辨能力不高,医院会用小量杯喂食,目的就是仍然让孩子接受母乳喂养,通过吮吸帮助产妇出奶。”陈医生认为顺产更有利于产妇分泌催乳素分泌出乳汁,剖腹产、高龄生产等原因可能对乳汁分泌产生影响,但女性分泌乳汁是生物本能,产妇应放松心情、保持信心,通过宝宝吮吸、专业按摩等方法开通乳腺管道,进行最大程度的尝试。
陈医生介绍,在月子里哺乳应“按需”尽可能纯母乳喂养,而喂养次数按宝宝的需要决定。如母乳确实不够,可采用“补授法”,在每顿母乳喂养后补一定量的奶粉;或采用“代授法”,在每日7-8顿喂养中,有1-2顿用奶粉替代。奶水少的母亲应鼓励孩子多吮吸,身体会自然调整适应宝宝的需求。当孩子80%的能量来自母亲的母乳时,增加的奶粉并不会影响孩子口味,母亲也不用担心孩子会抗拒母乳。
自然断奶
虽然重回职场、奶水少等因素都会影响母乳喂养的坚持,陈津津建议除非孩子因严重的母乳性黄疸或乳糖不耐受等原因不得不断奶,年轻妈妈还是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断奶。她解释,母乳哺乳是母亲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当孩子逐渐接触辅食对母亲的奶水需求量变少时,母亲的产奶量也会相应减少,通常这个阶段在10月龄到一周岁。
断奶后奶粉就是唯一选择?陈津津并不认可。从她的临床经验出发,认为一般一岁后的孩子可适当接触酸奶,两周岁可尝试鲜奶,可以不同奶源地的产品交替食用,“奶粉并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唯一选择”。
奶粉添加营养成分会比母乳营养更全面?陈津津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举例说,母乳中钙质大约为百毫升30毫克,而奶粉的这一数值为50毫克,看上去含钙量是多了,但婴儿对母乳中营养成分的吸收率远高于奶粉。此外,母乳中有已知活性因子100多种,还有很多是未知的,奶粉又如何去模拟生产?”
不应盲目跟风
陈津津认为不应盲目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实际上“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国外大牌奶粉也有召回案例,全世界任何品牌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疵的。而且市场上的奶粉其大营养物质的配比基本相仿,只是在个别元素上有微小差异。”在选择奶粉时陈医生认为,最重要是观察孩子体重增加是否满意、是否出现严重湿疹、便秘或腹泻,口味是否接受就可以了。
【焦点链接】
洋奶涨价+限购令刺激直供取代代购
调查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已成中国第二大的海外代购产品。不过,近日不少妈妈将不得不面临洋奶粉涨价及代购渠道缩小的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奶源地”,新西兰日前陷入了干旱危机,专家预计今年北岛地区的牛奶产量将比去年同期下降15%左右,这直接刺激了新西兰奶粉价格较去年同期明显上涨,平均提价在6%以上。一旦新西兰“少奶”,一些使用新西兰奶源或原料的奶粉品牌也会连锁反应。
去年以来,美、新、澳、德、荷等多国的连锁超市和药房,纷纷贴出中文限购奶粉标识。到今年1月,澳门也宣布优先接受澳门居民登记买奶粉。上个月起,香港“限奶令”更是开始严格实施。海外代购受限,针对“代购族”的迫切需求,上个月天猫联手全球两大食品集团达能和雀巢,启动6大奶粉品牌的海外原产地直供销售。由于直供缩短了供应链路线,或许价格比淘宝上有的“海外购”还快还便宜,成为“海淘”奶粉的新渠道。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9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