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季的中国“熊孩子”作文新鲜出炉,有的错字连篇,拿着伞写成拿着“命”,被老师要求罚写200次;有的极度缺乏常识,写在公园捡到 “一亿元”,叠起来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让网友直呼这些孩子真是拿“绳命”在开玩笑。虽然这些奇葩作文真假难辨,但仍能从侧面看到中国基础教育的一 些硬伤。对比国外,我们似乎真的缺了点什么。
中国课堂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有的只是应试作文“熊孩子”作文也许只是一种调笑,从网上疯传的作文字迹来看,多篇“奇葩”段落像是出自一人之 手。然而谁会去考究这是不是真的?但凡走过中国基础教育之路的人都能会心一笑,就像每年的高考0分作文也会在万众瞩目下被人贴上微博津津乐道一阵子。
乐归乐,身为家长,谁敢拿此当正面例子鼓励孩子照做?谁敢让自己的孩子也写奇葩文?中国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写作只是理所当然地被放在语文课中,成为备战考试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的课堂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有的只是应试作文。
说穿了,这还是中国人逃不出的八股遗风。形没了,神还在。
多少年了,中国的小学生在写作文,还是亘古不变地在“学雷锋日”写小明学雷锋做好事,还是在做好事后被人问起名字,傲娇地回答“我叫红领巾”, 还是在仿佛“遍地是钱”的马路边拾金不昧,然后交给永远的“警察叔叔”。多少年了,孩子们作文的开头还是永远的“今天,我……”
根不在内容上,怕还是题材乏味,规矩太多。面对考试,这不能,那不能,“好文章”都得是一个套路,才会出现所谓的优秀作文集,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背作文”的应试方式。这种情况下,就无怪乎孩子们写不出真情实感了。
孩子缺乏基本的常识,谁之过?在应该感知大自然的年龄,他们在干什么?在应该观察大千世界的生生不息,熟悉社会运作规律的时候,孩子却往往在桌前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所以,半大的孩子可能真的不知道钱的概念,因为,家长也许都没有给过孩子自己出门买东西的机会。
他们没让孩子死记硬背,却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
教孩子写作究竟是教什么?是教他用心观察生活,体会世界,还是教他怎么运用修辞手法,怎么掌握写文章的技巧。起承转合,不就是八股那套吗?800字的三段论,凤头猪肚豹尾,谁都会背。
在西方,孩子们接受的读写教育却是天马行空。在那个世界,没有“立意”、没有“跑题”、没有“罚抄”、没有“范文”……老师的评语永远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永远是宽容鼓励的。评价只针对文章的感悟,而不仅仅着眼于技巧。
国外的写作,注重的是过程:如何观察现象,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总结思考,是他们认真对待的命题。带孩子到美国念小学的家长高刚,在对美国基础教 育的观察文章中说,“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 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
儿子的变化促使他重新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他发现,美国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 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公式和定理,但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 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赞扬孩子思考的一切结论,保 护和激励孩子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西方教育在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更关注“授人以渔”
金吉列留学参赞代表,中国驻英国使馆、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前教育领事张艺华形象地打了个比喻,“我们从古到今强调传道授业解惑,总说为人师者,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而在国外,最明显的区别是,老师在想方设法教学生如何自己找水喝。”中国的教育习惯于知识的给予,西方的教育则是为了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矢留学副董事长孔高宁博士曾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英国接受基础教育,她对此也深有体会,认为西方的教育正是顺应人的天性,“什么时候开什么花”。 0-7岁是孩子学会爱、感恩和珍惜的时候,不必过多给他们知识的灌输,与生俱来的天性里有非常多的潜力,应该让孩子在这个阶段走近自然;7-14岁是掌握 学习技能的年龄段,应该在此时领悟学习方法;而14-21岁才是大量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有适当的压力是正常的。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教育在学前和基础教育阶 段显得那样自由轻松,关注“授人以渔”,而一上高中就开始压力倍增,课业量加大的原因。
“我们的教育其实有点迷失了,没有真正把握教育的精髓,不知道到底该培养孩子什么能力。知识只是工具,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没有培养出来,光会使用工具,表现出来的也只能是雕虫小技。”孔高宁说。
本文标题:新一季“熊孩子”奇葩作文引发教育思考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9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