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妈妈网 > 推荐阅读 > 正文
成都儿童商学院引争议 命中财商教育软肋
2013-04-09 17:09:26 来源:

  这几天,来自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的一条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报道,四川成都诞生了一家针对儿童开办的“商学院”,一群亿万富翁的孩子在这里潜心攻读如何驾驭金钱,而高昂的学费更是让普通百姓叹为观止。

  “儿童商学院”甫一问世,便招致“口水”一地。有人指责:这样的培训是在干揠苗助长的蠢事;有人担心:过早地接触金钱,会让孩子变得市侩;还有人鄙视:一味地迎合富豪们“子承父业”的狂热心理,让功利的教育培训充满铜臭。

  “商学院”里的童子军

  3月22日晚,一辆豪车载着李其成(化名)来到成都高新区府城大道88号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在这里,只有8岁的他将学习如何驾驭金钱。与李其成一同接受这项“特训”的还有四五名小朋友,他们最小的7岁,最大的也不过11岁。虽然面容稚嫩,但这些孩子大多背负着一个显赫的身份——亿万富翁的继承人。

  为这些“小富翁”上财富早教课的是一家财商培训机构,去年8月刚刚落户成都。每周,孩子们都要在这里学习3个小时,一年的学费为3万元,完成整个课程需要6万余元。因为定位高端,这里被人称为“儿童商学院”,迄今已有40名小继承人接受培训。

  “让孩子具有企业家精神”,是这家财商培训机构喊出的口号。据说这里的教材全部从英国进口,训练方式主要以游戏互动、实地体验为主。如此前沿的“娃娃教育”,想必师资力量也“不一般”。30岁的培训老师Suya,曾在一所公立重点小学教了8年英文,去年辞职来此任教,期间专门前往英国培训,取得了财商培训资格证。与Suya阅历相同的老师一共有4名,都是来自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师。据Suya介绍,英国财商教育专家每隔三四个月,就会过来给其余的兼职老师授课。目前每个班每周只有3小时的课程,基本上能够保证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和跟踪。

  不同于成人商学院,“儿童商学院”提供给孩子的是启蒙教育。22日晚的授课内容,是让这些“丁点儿大”的孩子明白什么叫购物清单、如何做消费预算。为此,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一个题目:只有50元钱,要去欢乐谷玩,该买些什么东西?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买水壶、矿泉水、游泳圈、背包……甚至还有说买宝石的,老师把这些答案写在投影仪上。“这就是一份清单,但是这里面有多少东西是必需品,又有哪些东西是不需要的呢?”通过讲解,购物清单的概念灌输给了孩子。接下来是寻宝游戏,孩子们要从一个百宝箱里挑出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没价值的东西,很多孩子直接将勺子、牙刷、炒锅等物品丢了出去,留下的大多是珠宝、黄金。这时,老师告诉孩子们价值是相对的,如果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勺子、锅等比黄金更有价值。

  按照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说法,诸如此类的课程旨在帮助孩子树立投资和理财意识,“培训并不是去教孩子节约,而是从小训练孩子们的财商,正确认识金钱,去做财富的创造者。”这位负责人说,“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在理财方面的智慧。在培训的高级阶段,我们会让孩子通过实战树立投资意识,让钱生钱。

  愿望很美好,只可惜,网友们对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买账,大家普遍认为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上财富课为时过早。“@丹东一枝花”就说:这么早就学什么“钱生钱”,对幼小的心灵太沉重了。“@在世华佗”则感叹: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塑造和培养健全的人格,首先是做人,之后才是做事。少儿阶段是一个人心智和品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把孩子的人际交往商业化、学习生活商业化,很容易让孩子过早沾上“铜臭味”,导致孩子从小就变得精明、市侩。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员姜辉丽也认为,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6-11岁孩子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儿童商学院”将成人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强行灌输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这值得家长们深思。

  网友和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一群天真浪漫的孩子,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如今却“隔着锅台上炕”,提前进入了所谓的“商学院”,接受“不教节约教钱生钱”的培训,这难免让人感觉不是滋味。但也必须厘清,成都这家财商培训机构,说白了就是提供教育培训的企业。既然是企业,赚钱肯定是第一位的,针对多元的社会需求,提供“别出心裁”的培训服务,是教育培训企业的经营之道,我们不能把公立学校肩负的责任生搬硬套在营利性培训机构的头上。商家愿“打”,富人愿“挨”,其实没什么不可以。

  当然,对于这个看似新奇特的“儿童商学院”,舆论也并非一边倒都是质疑。南京均衡教育咨询研究院时雪松博士就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他认为,“儿童商学院”的培训本身并没有错,我们的基础教育长期过于关注应试,确实存在包括财商知识在内的知识缺失和实践缺失。理财教育属于生活教育范畴,应该从小对每个孩子进行培养。

  “儿童商学院”命中财商教育软肋

  虽说“儿童商学院”只是精心包装后摆上货架的商品,但不得不让人佩服,聪明的商家确实瞄准了当下幼儿教育的软肋。

  “财商”一词最早由美国企业家罗伯特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出,本意为金融智商。有“中国财商教育第一人”之称的汤小明认为,财商是一个人与金钱财富打交道的能力。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三大不可或缺的能力。遗憾的是,仔细观察我们的教育环境,财商教育存在着很多空白,如何让孩子掌握这方面的本领,确实是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时下很多家长已经把懵懂的孩子惯成了只知道花钱容易、不知道挣钱艰难的“少爷”和“千金”。曾有一项针对3-8岁儿童关于“钱是从哪里来”的调查显示:孩子们回答最多的是“钱是从爸爸兜里掏出来的”,其次是“钱是银行给的”,再次是“钱是售货员给的”,只有不到20%的孩子能正确回答“钱是工作挣来的”。

  很明显,对金钱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已经成为不少独生子女的通病,由此闹出的笑话当然也不少。比如,这几天网络上热传的“逼疯老师”的小学生作文——“我看到老大娘口袋里掉出4张500块钱”;“我在公园捡到1亿元,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对于这些“神作文”,有人认为这是童言无忌,有人觉得这是缺乏生活体验的调皮……笔者想说,这又何尝不是孩子缺乏财商的“病症”?

  2013年1月29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曾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共同发布了《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白皮书,结果显示:中国孩子很缺乏财商教育。这份白皮书详细阐述了当今中国儿童财商意识发展及教育现状,其中一些调查结果让人五味杂陈。

  例如调研显示:在儿童获取零花钱的方式中,“家长主动给”和“孩子要就给”分别占28.7%和29%。30.1%的家长会在孩子生日或节日时给钱,31.9%的父母会将零花钱与子女的劳动所得挂钩,而35.2%的家长会以奖励学业的方式给零花钱。对此,专家认为,家长基于五花八门的理由给孩子零花钱,如果不赋上合理的解释,会让孩子对金钱的意义产生混乱,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也会造成孩子对学习、情感、劳动的异化。

  白皮书还指出大多数中国儿童存在误读金钱的现象——27.3%的儿童认为“有钱没钱不重要”,8.8%的儿童认为“有钱会变坏”。有相当数量儿童的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自我监控意识不强——34.8%的孩子说自己用过的钱是笔糊涂账,只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花过哪些钱。调查显示,近70%的儿童会把钱交给父母管理,69.4%的儿童急需用钱又没带钱时不会找同学借钱,只有22.4%的儿童认为借钱正常。对此,专家认为,导致孩子糊涂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家长限制或替代孩子进行消费,不给孩子独立选择和思考的机会,使孩子失去理财教育的基础。至于孩子不会借钱,在专家看来则是金钱观念封闭的体现。

  对于一连串让成年人尴尬的数据,白皮书分析指出,中国孩子财商指数不高根源在于家长自身的理财观念较差。放任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家长理财教育普遍存在着高认同、低认知、弱执行、效果差等现象。一言以蔽之,中国孩子之所以缺乏“财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孩子的启蒙和早期教育阶段,中国的很多父母只重视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忽视甚至无视财商教育。时下经常遭到诟病的“啃老族”、“月光族”、“卡奴”,恐怕跟当年长辈教育后代时,没把财商摆在与智商、情商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无关系。

  国家理财规划师吴然注意到,传统观念认为谈“钱”容易使孩子“媚俗”,过早接触金钱会让孩子产生金钱至上的观念,玷污幼小童真的心灵。因此,家长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钱的事儿历来不用孩子操心。“中国的父母辛辛苦苦给孩子挣票子、车子、房子,却没有给他们良好的财商教育,孩子不懂得如何合理使用金钱和赚取金钱。”

  更让人担忧的是,学校对财商的教育同样匮乏,传统的教科书里除了有认识钱币这样粗浅的课程外,几乎没有系统的财商教育内容。虽然北京和上海的一些中小学很早以前就在选修课、拓展课中增加了理财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财商教育难免显得有些“鸡肋”,“难成气候”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这样的现实下,如果我们抛开“亿万富翁”、“钱生钱”、“驾驭金钱”等刺眼的噱头,静下心来不难发现,“儿童商学院”的横空出世,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为家长、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提了醒:为我们的孩子“恶补”财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常识教育别沦为“精英教育”

  相比于国内财商教育的“捉襟见肘”,欧美发达国家对儿童的财商教育已经非常普遍,很多国家都建立了科学、系统的财商教育体系和课程。以美国为例,孩子从踏进幼儿园的那天起,学校便会按照年龄段开设专门的理财教育课,老师会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传递理财概念,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和财产意识。纽约有一位名叫格蕾迪斯的中学教师,每逢节日便把股票当做礼物赠送给自己的孩子,几年后儿女各自的账户已膨胀到1万美元左右。此举不仅为孩子们积累了上大学的费用,还培养了他们的金融知识。

  美国的家长非常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财商。包括一些富人在内的美国家庭,都会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孩子要想拥有更多的零用钱,只能自己去打工。这种教育方法,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观念,也传达了正确的财富观——父母的财富并不是孩子的财富,只有靠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财富,才真正属于自己。

  同时,美国的学校、家庭还会通过各种实践性的财商教育让孩子自主地掌控金钱,去了解一些赚钱的方法。比如,让孩子学会变卖没用的玩具等物品,或通过帮别人完成事情来获取报酬等,实质上这都是让孩子理解劳动价值的妙招。美籍华裔男孩司徒炎恩10岁就开始读《华尔街日报》,14岁时用长辈给的700美元零花钱买了一家软件公司的股票,3个月后股票猛涨114%。之后司徒炎恩动员全家人出资3.3万美元,组成了一个“共同基金”,由他来管理、操作,年平均收益达30%以上。

  对照之下,中国孩子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引导式的财商教育。一些中国家庭由于缺乏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意识,助长了孩子不良的消费观念、错位的财富观。比如,有的父母在物质上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给孩子钱时大手大脚,也不对孩子铺张浪费的行为加以制止。这在很多中国家庭中都是常见的一幕,甚至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父母平时节衣缩食,但孩子却浑身名牌在外面风风光光地请客吃饭。可见,金钱是一柄“双刃剑”,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财商教育,很可能导致他们在金钱认知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总而言之,当一些成年人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和视角去指摘“儿童商学院”时,我们的一些孩子已经养成了错位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深刻意识到,财商教育这样的常识性教育,本不该被人为升格为“精英教育”,要靠花大价钱才能完成。只要我们成年人更新观念,把从前被忽视的财商教育重新融入到孩子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我们的孩子就能找回本该属于他们的“财商”。这或许才是“儿童商学院”带来的最大启示。

  结语

  无疑,从小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可以夯实幸福人生的根基。与其杞人忧天担心“儿童商学院”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不如认真反思财商教育长期缺失带给孩子的负面后果。这,显然比“来去一阵风”的口诛笔伐更有现实意义。

本文标题:成都儿童商学院引争议 命中财商教育软肋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94057.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