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近日,上海一名小学生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毒校服”有关问题的时候说:“作为祖国的花朵,我觉得我学习成绩上不去,就是因为这个校服的问题。”记者:“你气不气愤?”小学生:“气愤!”
这是个很具喜感的采访画面,伤齿龙不想借此谈毒校服的问题,而想说说这个世风,这个教育,这个思维惯性,这个舆论制造与传播生态,为何让我们的孩子如此一本正经?
“作为祖国的花朵,我觉得我学习成绩上不去,就是因为这个校服的问题。”这不是儿童日常语,而是模仿的官话套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采访套路、出镜习惯、体制拘谨、话语镣铐……将天真的儿童变得老气横秋,变得四平八稳,变得找不着北。
可以往深里想的是,这接受采访的孩子,在话筒递过来的一瞬间,除了有一种猝不及防的慌乱感,荣誉感,幸福感,石化感,随即而生的,便是言行表态的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责任感,是必须代表一拨人、一地形象、一方家园发言的觉悟升华——这是“作为祖国的花朵”的来路,他自觉不自觉地“隐匿”了属于“我”的想法,“隐匿”了本能而自然的表达,而担当了“代言”的角色。
于是,“XXXX的问题”便出来了,他先入为主地感觉到,这记者姐姐是来找“谴责”声音的,他得往“危害”说,怎么说呢,基于学识、年龄的限制,他找不准因果逻辑,找不准事件症结,于是,蒙吧——“学习上不去就是因为毒校服”的神回答,就诞生了。
孩子的表现是世风的折射,是我们长期习惯了“被代表”、缺乏缺乏“我”表达、缺乏人本主义的现实折射,揣摩采访预期按需回答,这是立场先定的采访与传播生态长期浸染而产生的舆论场怪胎,伤齿龙没来由的联想是——这个孩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成了那无凭无据没心没肺面对镜头就表达“这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那种人啦。
因而,莞尔之外,不知有没有人对这一幕感到一种忧虑?一种“救救孩子”的冲动?一种对自由的意志与舒展的灵魂的向往?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9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