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媒体报道新西兰乳品被检出二聚氰胺1月24日,Ravensdown和BalanceAgri-Nutrients两家化肥公司宣布暂停二聚氰胺(DCD)在牧场中施用,原因是在部分乳制品中检测出少量DCD。恒天然(Fonterra)当天在网站上回应表示支持和配合。
1月26日,新西兰政府发表官方声明,向消费者保证新西兰乳制品的安全性。声明中提到,DCD残留只在少量奶粉产品中被发现,并不存在于其他乳制品如奶油和奶酪。少量DCD残留不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危害,且从未被加入或被使用在食品上,而是被用来使用在牧草上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减少硝酸盐进入水中。
只有不到5%的新西兰农场使用了DCD,并且每年只用两次。2012年9月后新西兰就再没有DCD的使用,目前也已暂定,因此新西兰目前生产的乳制品都不含有DCD残留。
1月27日,恒天然再次发表声明,重申保证食品安全。
根据公开信息,二聚氰胺是一种硝化抑制剂,牧民多将其喷洒在牧草上,以阻止硝酸盐流入河流湖泊。
中新两国互为重要的乳制品贸易伙伴
新西兰是乳制品出口大国,主要出口国是中国。2012年中国进口奶粉57.29万吨,同比增长27.4%,进口额19.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从新西兰进口49.5万吨,占比86%。
2012年全国牛奶产量3744万吨,同比增长2.3%。假设奶粉与原奶的换算比例为1:8,我们测算新西兰进口的50万吨奶粉当于我国12年牛奶产量的10%。
2012年1-11月新西兰共出口43517头牛,其中38232头出口中国,占比88%。
因此,中新两国互为重要的乳制品贸易伙伴。
预计新西兰对我国乳制品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虽然被报道检测出二聚氰胺,但我们认为新西兰对我国乳制品出口量逐年增长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主要原因有:
1、根据目前情况,仅少量进口奶粉被检测出DCD,根据新西兰政府声明,只有不到5%的牧场使用了DCD,并且9月后就已停止使用。
2、中国乳业需要靠进口来填补供需缺口。我们认为目前原奶仍然是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稀缺资源,下游需求的增长高于上游原料的增长,12年乳制品行业产量增速为8%,而产奶量增长2.3%。
3、中国乳业需要靠进口化解国内原奶价格上涨压力。国内原奶价格近年来一直处于上涨趋势,养殖的成本压力始终很大。以12年10月为例,国内原奶价格在3-4.4元/公斤,新西兰原奶价格为2.7元/公斤,价格要低10%以上。大量的进口奶粉虽然对部分国内原奶造成冲击,但对价格也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避免了原奶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
4、新西兰政府的快速回应表明对事件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政府层面的沟通会使该事件向更加可控的方向发展。
国内乳制品企业将受益维持伊利“买入”评级
虽然我们判断事件对我国从新西兰进口奶粉的长期趋势不会产生冲击,但媒体的跟踪报道短期会对进口价格和新西兰乳制品的产品形象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加快消费者对奶粉特别是婴幼儿奶粉的购买行为回归理性的过程,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因此,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力强的本土奶粉企业将从中受益,上市公司主要有伊利、贝因美。
伊利奶粉业务一直依靠国内自有奶源,07-11年年复合增长率20%,收入占比约15%,婴儿奶粉市占率约11%。
虽然12月公告在新西兰投资建厂,但投产日期却为14年6月。外资品牌形象受损将对公司奶粉产品销售产生积极影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预测12-14年EPS分别0.9、1.17和1.46元,给予13年业绩25倍P/E,目标价30元。
贝因美上游相对伊利更为分散,但主要来自欧洲(荷兰、爱尔兰、芬兰)和黑龙江,我们估计新西兰的进口量并不大。公司是专注于婴儿奶粉的龙头企业,市占率约11%,外资品牌形象受损将使公司直接受益,预测12-14年EPS分别为1.14、1.34和1.6元,给予13年业绩22倍P/E,维持“增持”,目标价30元。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8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