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是孩子学习、交流的开端,一般来说,婴儿在2个月龄时就开始用眼、耳、鼻等器官进行学习和交流。如果婴儿有潜在的学习和交流障碍,即婴儿的眼、耳、发音器官、大脑神经等有某种缺陷,就会妨碍婴儿的学习和交流,造成婴儿的交流障碍。
据临床资料统计,在现阶段大约有5%的婴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障碍。J临床上,婴儿交流障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接受性交流障碍,二是表达性交流障碍。所谓接受性交流障碍,指的是成年人与婴儿进行交流时,婴儿不能够接受交流。
例如,两个月龄的婴儿会用眼睛看玩具,当成年人拿着玩具在婴儿眼前晃动时(与婴儿进行交流),婴儿显示出高兴,并可随玩具的移动而转动眼睛或扭转头部。如果两个月龄的婴儿,在与成年人交流过程中毫无反应,眼睛不随玩具转动,就说明婴儿存在接受性交流障碍。婴儿接受性交流障碍除视觉接受障碍之外,最常见的是听力和语言接受障碍。
婴儿家长经常与婴儿进行语言交流,尽管婴儿不懂母亲或父亲说话的含义,但婴儿知道他们正在与自己交流。如果婴儿有听力障碍或智力障碍,就不会接受父母亲的语言交流,这样的婴儿对父母说话没有明显的反应,既无高兴反应,无反抗哭闹反应。发育正常、无交流障碍的婴儿,一般非常喜欢与他人交流,他们可以明显接受来自父母亲或其他人的交信号,并完成交流过程。
表达性交流障碍比接受性交流障碍容易发现。表达性交流障碍表现为婴儿可以接受交流,但无法或因某种原因不能与交流者进行反交流,即不能表达交流。
例如,几个月龄的婴儿还不会说话,但与成年人进行语言交流时,也会通过“呀呀、吗吗、嗒嗒”等发声来表达交流的意识。如果婴儿存在发音器官缺陷,如先天性唇腭裂、声门血管瘤、脑性瘫痪等,婴儿就不能通发声来表达交流,也就是说存在着表达性交流障碍。
一般来说,婴儿最重要的交流是语言交流。小儿的语言环境和接受语言刺激,对他日后的交流技能有很大的影响。医生发现在缺乏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小儿,都会表现出严重的语言交流障碍。如果父母亲经常与婴儿交流,可以帮助婴儿提高交流技能。
年轻的父母要善于与婴儿交流。与婴儿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婴儿是否存在交流障碍。一般认为婴儿到了一周岁还不会用发声的方法与父母交流,那婴儿多半存在耳聋等其他交流障碍。此时,应带孩子去儿童保健所进行检查,便能早期发现婴儿交流障碍的原因,使孩子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本文标题:怎样及早诊治婴儿期交流障碍?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7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