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亲 子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存在,注入了母亲不具备的特殊元素,赵卫从三个角度剖析父亲的影响力:“他为孩子提供一言九鼎、有担当的精神气质;他比母亲更会扮演社 会角色,为孩子引入大度的性格熏陶、成功交流的技巧;他还是与孩子手牵手的大孩子,母亲更喜欢抱着孩子成长,而父亲则牵着孩子成长,教孩子探索、凝视前 方。”
所以,对那些还在用工作忙、传统习惯来找借口推脱亲子责任的深圳爸爸来说,隐形不是有趣的魔术,而是一种严重的渎职。事实 上,隐形爸爸也没有推脱的必然理由,那些夫妻都在职场的家庭,凭什么妻子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而丈夫袖手旁观?陈安仪说得很尖锐:“绝大多数的男人,在外 面挣不了几个钱,回来还是一副大老爷的姿态。在家里做家务的女人,如果以同样时间做帮佣,赚得说不定比男人还要多!有多少男人付得起价钱请一个全天候佣 人,还不包括**?”
而爸爸们还觉得,现在孩子小,疏忽点没关系,长大了再弥补。在深圳卖得很火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强调, 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 的纸擦干净呢?
“没有什么工作能让人把24个小时都赔进去,只有重视与不重视。”小巫的老公任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事情永远都忙不 完,但他就是把养育孩子当成自己的重任,比工作更重要的责任,“他每天很早去公司,也是第一个离开公司的人,回家陪孩子吃饭、游戏,在孩子床前讲故事,之 后再工作到深夜。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最重要的会议,再忙都能抽出时间。”
小巫建议,爸爸们每周应该固定时间甚至每天只抽一个小时陪孩 子都可以,关键在于长久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尽量避免其他事务挤占跟孩子的欢乐时间。“就我所见,大多数父亲的亲子直觉很正确,妈妈往往看了太多 育儿书把自己给看乱了,反倒是爸爸对孩子学兴趣课或考试分数持宽容态度。如果爸爸愿意下功夫看些育儿书、接受育儿培训当然好,如果不行,至少划出时间陪孩 子唱歌玩游戏。”
“把多应酬变成少应酬;把认为母亲是孩子天然的第一顺位养育者的观念扭转过来,视作夫妻共同的责任。”赵卫将亲子 培训视作不可缺少,“很多父亲过于自信,总觉得教育孩子十拿九稳,可爸爸们又不用生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感觉很容易流于外在。父亲要多参加早教机构的活动, 或者家长会规定只能由爸爸参加,强制接受亲子教育。”
“社会风气也需要往鼓励爸爸亲子的方向上转。你看奥巴马,时不时秀一下家庭和 睦气氛,既爱孩子又爱老婆还爱狗,好莱坞的男星都喜欢抱个孩子在身上,美国人把父亲带孩子当成时尚来模仿。”加州儿童会负责人杨帆指出,与美国街头抱孩子 的人中男性占80%的比例相反,中国街头则是80%的女人抱着孩子,“这个社会还需要从上至下的观念指引。”
本文标题:每个爸爸都没有隐形的必然理由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7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