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定义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感受孕妇情绪、言行的变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
胎教,是为了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并确保孕产妇安全所采取的各项保健措施。同时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母体给予胎儿有利其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尽早成熟的有益活动,进而为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广义胎教
广义胎教,是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产妇能够顺利地度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因为没有健康的母亲,亦将不会出生强壮的胎儿。有人也把广义胎教称为“间接胎教”。
优生学是研究可能改善和损害后代的遗传素质或遗传结构与动因,以提高人类的智力和身体素质的学科。预防性优生学旨在对劣者的淘汰,如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及出生缺陷监测等;促进性优生学是使优者更优,内容包括人工授精、优境学和基因重组等。胎教实属优境学范畴。孕妇的营养是影响胎儿预后的多种因素之一,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可致胎儿官内发育迟缓或器官功能缺陷、智力低下等。孕妇的情绪对胎儿的发育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孕期不适当用药可使胎儿致畸或造成先天性功能异常。这些广义胎教所涉及的问题均包括在环境优生学中。
狭义胎教
狭义胎教,就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换言之,狭义胎教就是在胎儿发育成长的各个时期,科学地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如光照、音乐、对话、拍打、抚摸等,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胎教亦可称之为直接胎教。所以胎教是以临床优生学与环境优生学相结合的实际具体措施。
胎教的历史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有关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有“太任(周天王之母)有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月养胎法。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末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综观以上所述,可知我国很早以来便已经注意到优生、优育、优教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能够接受母亲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主张孕妇必须“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
国外有关胎教的研究
美国著名的胎教专家尼•凡德卡医生,自1979年起办了一所“胎儿大学”,至今毕业学员已逾千名,并证实了通过胎教对胎儿能起到一定的良好作用。他认为胎龄4个月以上便可接受教育,其教育方法是系统地与胎儿对话等。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小组研制出带有特殊安全装置的麦克风,将其插入孕妇的子宫内,发现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的音乐与外界听到的声音基本相同。
佛罗里达州的约瑟夫妇用“子宫对话”的方法,把爱传给胎儿,先后培养出4个天才的儿女,智商均在160以上。大女儿10岁便进入大学。他们夫妇在《胎儿都是天才》一书中写道: “胎教成功的秘诀就是爱和耐心”。他们总结出了“斯瑟蒂克”胎教法,认为胎儿如同一个新电脑,要勤于输入信息,能促进胎儿智能发育的信息输得越多越好。
日本索尼音乐艺术会和幼儿开发协会举办了“0岁胎儿音乐会”即胎教音乐会,目的是让胎儿在母腹中能听到外界优雅的音乐。日本著名学者阿部顺一教授主持了“英才制造工程试验”,对127名孕妇进行胎教指导,结果她们所生的孩子中71%智力超常。他编写的《英才之路》一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英国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在英国胎儿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建议,孕妇应对其胎儿唱歌,这能给胎儿以和谐的感觉和情绪上的安宁。英国胎儿心理学会会长米歇尔•克莱门特印证了梅纽因的论点,并说:“当把怀孕期间录下来的有母亲歌声的磁带给婴儿播放时,婴儿的反应是十分激动的,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记忆。”
奥地利的医生用特选的音乐做胎教教材,并追踪观察胎儿出生后的发育情况。认为胎教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配器和效果,应该根据孕妇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曲和演奏,并且必须经过医生的鉴定方能采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超声波技术广泛应用于妇产科临床后,使人们对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了解得更加清楚了。各国学者利用B超观察胎儿在接受外界各种信号刺激以后的反应,从而更加科学地证明了胎教的作用。
国内有关胎教的研究
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泰安举办的心理卫生专题讲座学习班上,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宋维炳教授重新提出了胎教问题,引起了全国与会者的重视。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胎教是唯心的,无科学根据。从1985年起,宋维炳主持了有关胎教的研究课题,证实了胎儿有接受外界信号刺激并能作出应答反应的能力;经过音乐胎教的新生儿听神经功能优于未经过胎教的婴儿,但噪音对胎儿脑细胞有损害;光照后胎儿的视网膜和神经无损害性改变;冷光源照射后,胎儿脐动脉、脑动脉血流量均有所增加;经过胎教的儿童,性格活泼,爱唱爱跳的比例与对照组儿童有明显区别。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淑凤教授于1984~1985年,借助B超和胎心监护仪观察了在实施音乐胎教、对话胎教、抚摸胎教等胎教时胎儿的各种表现,并对实施过胎教的小儿进行了跟踪研究。1986年著有《胎儿与胎教》一书。戴淑凤教授对进行过胎教的新生儿进行行为评测,她发现胎教组和对照组比较,在以下几方面表现能力优秀于对照组:情绪稳定,识哄,识逗,好安慰;视听注视能力优秀,眼睛亮而有神;手的握力及四肢运动能力强;扶坐时颈部肌肉张力好,抬头、吮手能力强;对音乐敏感。出生后继续坚持“感觉教育”,小儿五大能力(即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言语及情绪与社会行为能力)均得以“超常表达”。
一个有关胎教的实验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大箱子中,中间用一个门隔开,对5只雌性小白鼠进行实验。
第一步,将5只母鼠放在隔间内,按响蜂鸣器并通上强电流,同时打开隔门,让母鼠跑到无电流的隔间内躲避。如此多次训练,直到母鼠产生条件反射,即使不通电,只要蜂鸣声一响,母鼠们便争相躲避。
第二步,实验交配,使5只母鼠妊娠。
第三步,将受孕母鼠放回曾受电击的隔间中,将通向安全间的门关闭,以后每天给母鼠放蜂鸣声,但不击电,使5只母鼠在妊娠期间始终处于紧张不安状态,一直持续到小鼠出生为止。
汤普森对上述实验母鼠所分娩的30只小鼠与未经过上述实验的母鼠所分娩的30只小鼠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一次,在生后30~40天,将上述两组小鼠放在空地上,按移动距离计算他们在同一时间内的活动量,结果发现实验组小鼠呆板、不活泼,活动量也小得多。
第二次,在生后130—140天,把小鼠放在一条巷道的一端,在另一端放上食物,记录小鼠通过小巷取食的时间。结果发现,实验组小鼠走走停停,左顾右盼,通过小巷取食的时间较对照组小鼠长得多。
这一实验证明,母鼠怀孕后情绪不安,使后代胆小脆弱,情绪易于激动,行动呆板畏缩。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怀孕后焦虑不安的母亲易在分娩时出现问题,甚至会分娩出异常婴儿。
本文标题:胎教能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7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