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毒奶粉事件曝光后,制定双氰胺新规的声音时有传出。1月29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卫生部并没有打算制定双氰胺新规,国家级食品安全机构此次专门针对双氰胺展开检测,是为了核实新西兰方提供的检测是否准确。
中国奶粉进口的80%来自于新西兰,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乳制品被爆检测出双氰胺残留,令国内消费者不安。其实,并非国内消费者是惊弓之鸟,而是在奶制品安全的话题上,实在没有可讨价还价的余地。针对此次奶粉涉“毒”事件,尽管新西兰一再表示该国奶粉的安全,但我们还是应当打个问号:安全系数有多大?
奶源被双氰胺残留污染,或许真的不会影响到食品安全或导致健康问题,但双氰胺的残留达到何种程度才算影响到健康,总该有个标准吧?至少,应该有个标尺或底线,便于鉴别双氰胺残留。新西兰一方刻意强调含双氰胺的奶粉安全,理由之一就是目前还没有判别双氰胺残留的标准,这应该给我们一个警示和提醒——早些设定自己的标准,不必老依据国际标准。
众所周知,很多食品安全检测,我们都是自己的标准。但是,国内的标准往往要比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宽松,这就会给食品生产商造成不良的暗示,让他们打食品安全的擦边球。更令人耿耿于怀的是,某些检测标准在国内是一片空白。如此一来,很容易让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的判定陷入于法无据的尴尬境界。既然如此,我们在制订奶粉标准时,为何不可以领先一步呢?
卫生部并没有打算制定双氰胺新规的表态,令人遗憾,双氰胺残留达到什么程度能危及到孩子的安全?这不该是一个未解之谜。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标准,中国就不能有?我们非要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立法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这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双氰胺残留问题,需要职能部门拿出科学严谨的实验数据,及早制定出相关的中国标准。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7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