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小学化:抢跑赢一时 却可能输一世
童年不可重复,我们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没必要让孩子抢跑,而应让孩子科学地起跑。科学地起跑需要有良好的准备,这个准备不是去提前学小学的课程,而是及时地为孩子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
对话嘉宾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飞(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
幼儿园小学化会让孩子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主持人】在田径赛场上,当发令枪响起的时候,运动员才能够起跑,抢跑是不允许的。赛场上有赛场上的规则,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是不是抢跑的孩子,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呢?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这个起跑线提前到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就开始讲授小学的课程。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幼儿园不能小学化,但幼儿园说这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不知在座的家长们怎么看?
【一家长】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没有上过拼音和数学的课程,可上小学之后,明显就觉得吃力,做作业和学习新课程时,就会比别的孩子弱一些。班主任说,班里80%的孩子之前都学过这方面的内容,他们属于炒冷饭,很快就熟了,而我的孩子没学过,自然就落后了。
【主持人】这位家长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提前学习过的孩子是炒冷饭,一下子就热了;而没提前学习的孩子是从生米煮成熟饭,自然用的时间就长。怎样才能打消家长的这种顾虑呢?
【冯晓霞】确实,孩子事先学了,入学的时候会觉得容易,成绩会比较高,但是这种持续性比较短,因为他是在吃老本。随着新内容越来越难、越来越深,需要努力去学习的时候,他的老本吃完了,坏的学习习惯也养成了,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成绩可能就下来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幼儿园讲的是小学的课程,是非常的难,我们看完以后非常震惊,这是不是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冯晓霞】是,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会造成很多孩子在没上学之前,就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我一个学生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为帮助孩子熟悉一下小学的生活,曾经组织孩子们参观小学,参观回来以后问:“我们看到了小学的大哥哥大姐姐在那听老师讲课、做作业,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啊?你们想不想上学呢?”结果,小朋友们无精打采、很不情愿地回答:“想。”
家长的态度对培养孩子自信很重要
【主持人】我们知道,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但孩子一上学,全班80%的人都学过这课,他比80%的孩子都落后,对孩子心理的打击是不是很大?
【刘飞】这个问题很重要。我的孩子只上过一个月的幼儿园,而且没有上学前班,我给了他一个非常快乐的学前生活。但上学以后,麻烦也就来了,学习确实跟不上。有一次听写,老师说不会写的字可以画圈。结果,其他孩子写的是漂亮的方块字,而我的孩子写的是一串串的葡萄,最后老师在测试卡的右上角画了一个大葡萄珠。回家以后,孩子躲进卧室,趴在床上呜呜地哭,边哭边说:“我怎么这么笨呢?”
【主持人】当时是不是觉得后悔没让孩子提前学?
【刘飞】还没想到后悔,我赶快帮他调整,我把他叫起来,让他坐好。我跟他说:“你不笨,其他孩子已经上了三年幼儿园,你就上一个月,就能跟他们一起学,说明你根本就不笨啊!”孩子一听就不哭了。我接着说:“老师说不会写的画圈,你都画圈了,说明你很听老师的话,这样就有可能学好。”孩子点点头。我接着说:“你这次只是圈画的太多了,我提前帮你学学,现在我当老师,你当学生,咱们一起写一写。”孩子一听积极性就来了,赶快拿出笔和本。跟孩子沟通完以后,我赶快跟老师沟通。现在,孩子很自信、很快乐,学得也很好。
【主持人】冯教授,您觉得对于这些学前阶段不上这些课的孩子,应该怎样提高他们的自信?
【冯晓霞】孩子有没有自信,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家长不能一遇到这种情况就特别急躁,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一年级学的东西不是那么难,只要家长不给孩子太多压力,并给他一定的指导,这个难关是容易过去的。如果家长自身就很急躁,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家长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理解孩子。
超前学习不如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主持人】说到马拉松,我也特别有感触。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在发令枪响的时候,没有人抢跑,为什么呢?因为马拉松太长了,抢跑没有意义。
【冯晓霞】对!前段时间,我们在北京的6所小学调查了150个孩子,请他们估数。比如,有两个粗细一样的瓶子,我们让小朋友数10个小珠子放在其中一个瓶子里,然后在另外一个瓶子事先装40个小珠子,让小朋友猜猜这个瓶子里大概有多少珠子。有的孩子就瞎猜:“11个”、“15个”、“20个”。但有几个孩子是拿手指头来比较两个瓶子里小珠子的高度,算出来差不多是40个。这个测验其实是在测孩子会不会动脑筋、会不会解决问题。我们把这个测验和他们的数学成绩做了比较,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还没有显示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到了第二学期期末,凡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孩子,总体来讲成绩都非常好。
【主持人】如果孩子在上学之前突击了很多小学的课程,对他日后的学习有没有害处?
【冯晓霞】提前学习,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一定要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才容易引起兴趣。如果他都学完了,进入小学后,老师教的东西都是他知道的,他就不会再有兴趣了,就会很无聊,就会摸摸铅笔盒,抠抠这个、弄弄那个。所以,最大的危险就是上课不好好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把学习理解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等到老本吃完了,坏的学习习惯也养成了,也就没后劲了,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威胁。
【主持人】好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多学几个字、多学点算术,总比不会强吧,看来还真不是这样。那么,对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他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刘飞】家长给孩子做一些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质方面。家长要给孩子准备好书包、文具、水杯等,但在准备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跟孩子一块去,借助这个准备过程激发他上学的愿望。但书包等不要过于卡通,卡通化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其次心理方面。家长可以跟孩子讲一讲自己上小学时的趣事,或者讲一讲邻家小朋友上学的故事。孩子很乐意听这些事情,听后就会对学习、对学校生活充满憧憬。我们最怕家长有时不冷静,说一些“你再不听话,让小学老师管你去”等不负责任的话,这样孩子心里就会恐惧,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再其次是生活方面。小学的作息时间跟幼儿园不一样,家长要利用假期帮孩子调整,比如小学一般没有午休,我们在暑假的时候就可以训练孩子不午睡;小学35分钟或40分钟一节课,我们也可以训练孩子在这段时间内集中做一件事;40分钟到了,让孩子喝水,然后赶快上厕所。经过这样的准备,孩子上学以后会很适应。
【冯晓霞】评价一个孩子是不是做好了幼小衔接,我觉得这三句话很有意思:第一句话是“学习感兴趣”,对学习、对新的东西要有好奇心、有兴趣,喜欢探究,喜欢问问题;第二句话是“活动能合群”,能学会和其他孩子相处,能很快地融入到班级这个群体当中;第三句话是“生活有条理”,生活要能自理,因为到了小学以后,对这方面要求比较高。
【刘飞】我觉得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养成好习惯。养成好习惯首先是健康,家长不妨每天抽出一二十分钟的时间,跟孩子一起锻炼,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第二是交往习惯,除了和同学交往以外,孩子还要乐于跟老师交往,跟家长的交往也很重要。孩子回家后,家长一定要拿出一定时间跟孩子聊天。当然,孩子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孩子会不会听、会不会看、会不会说、会不会想,决定他今后的发展。总之,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本文标题:幼教小学化:抢跑赢一时 却可能输一世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4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