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现状:中国医院使用量是欧洲2倍
2012年全国安全用药月的宣传主题是“谨慎使用抗生素”,我国目前使用抗生素的现状是怎样的?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特聘专家周筱青在进行题为《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讲座时谈到,我国医院抗生素的使用量是欧洲国家使用量的2倍以上。她指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不仅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消费者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周筱青提醒消费者,在选择抗生素时应坚持不随意买药、不自行选药、不任意服药、不随意停药的“四不”原则。
抗生素使用现状
周筱青提到,2007年中国科协立下的一个课题报告指出,我国2007年之前每年使用抗生素的重量大约是18万吨,人均抗生素消费量138克,是美国人均抗生素使用量的10倍以上。我国医院抗生素的使用量平均每天是100名住院患者用到85份,达到欧洲国家使用量的2倍以上。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是70%,其中外科已达97%,甚至100%,静脉注射占90.2%。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当年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卫生部也相继出台了《抗菌药物应用临床管理办法》,作为考核医院的政绩和工作的重要的指标。此外,周筱青强调,“我们必须还要看到的一个问题是,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绝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事实上我们消费者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一些作用。”
消费者对抗生素的认识误区
在此次讲座上,周筱青指出了消费者在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四个认识误区。
第一、把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周筱青提到,实际上炎症在医学上是指机体对各种损伤因子刺激的一种防御的反应,它表现为红、肿、热、痛等,这些刺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生物性的因素,有物理化学性因素,以及免疫反应等,显然物理、化学性因素以及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是非感染性的炎症,是完全没有必要用抗生素来对抗的。即便是感染性的炎症,也需要分门别类对待,因为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于病毒引起的炎症是无效的。
第二、错误的理解抗生素,夸大它的作用。抗生素是一个治疗疾病的药物,但是很多人却错解为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事实上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抗生素仅仅是针对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产生作用,是通过杀灭或者抑制致病菌的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而预防感染主要是通过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杜绝不合适的生活方式来达到的。因此,利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引起耐药性的发生。
对此,周筱青举例,“有些人一感冒了就用抗生素,希望早点把它压住。但是引起感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感冒都是属于病毒性的感冒,而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产生作用,对病毒性感冒是没有效果的。还有一些人一发烧就用抗生素,其实引起发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感染性的疾病可能引起发烧以外,一些非感染性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发烧,例如中暑、肿瘤,包括一些免疫性的疾病。非感染的发烧使用抗生素治疗也是没有效果的。”
第三、过度使用抗生素。有很多患者朋友认为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就越能够有效的控制感染。其实在临床治疗中医生是不提倡没有目的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因为联合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够增加疗效,反而可能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包括耐药性。另外,还有人认为窄普的抗生素不好,广普的抗生素好,其实对某些疾病尤其是已经明确了致病细菌的疾病,最好使用窄普抗生素。
第四、随意使用抗生素。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有效安全的效果,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用药的方案,这就涉及到周期的问题。如果在用药的过程中疗效不好,就需要考虑用药时间和自身免疫情况等进行调整,提高疗效。频繁的更换药物,一方面造成用药的混乱,另外也可能使得多种药物出现耐药性。有些病人反复停药用药,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的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针对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周筱青总结了“四不”原则。首先不随意买药,抗生素是处方药品,不能够到药店随便购买。第二不自行选药。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一定要对症治疗。第三不任意的服药。如果是感染性疾病最好请医生确诊之后,根据医嘱来用。第四不随便停药,一旦使用了抗生素就要按时按量的服药,彻底的把致病菌杀灭。
本文标题:抗生素使用现状:中国医院使用量是欧洲2倍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3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