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进在所住酒店附近写生,画纸带少了,随手把一个手提袋撕了当画纸
9月14日至18日,台湾“绘本之父”郑明进受儿童图书品牌京华小鲁之邀来京与读者交流。谈到电视动画片越来越占据孩子们的时间,郑明进说,动画片会在短时间内传输给孩子完整的信息,但会令孩子的思维逐渐机械化。
绘画需要想象力
今年80岁高龄的郑明进有着台湾“绘本之父”之称,曾当了25年的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创作绘本,他还从事绘本推广普及工作。他于1968年发表的《十兄弟》被看做是华文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绘本。
《十兄弟》最早发表于台湾儿童刊物《王子月刊》。创作《十兄弟》时,郑明进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其中。他说:“学生们将眼睛看到的东西真实地画在纸上,通过训练可以做得很好。但让他们在课堂上画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他们却画不出了,说自己想不出来。”学生对自然景物想象力的匮乏,困扰了郑明进很久。
后来,他把《北风与太阳》《龟兔赛跑》绘本拿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合上书后,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抽象的乌龟、兔子画出来。在创作《十兄弟》时,郑明进根据孩子们的接受特点,有意地将千里眼、顺风耳、大脚丫等形象通过夸张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绘本是纸上电影
郑明进介绍,绘本(又叫图画书)最早产生于英国,当时有一批画家为《爱丽斯漫游记》等儿童文学作品画插画。这些画家发现,幼儿的文字阅读能力还不够,但可以通过看几幅连续的图画弄明白一个故事。最早的绘本是用版画方式创作的,颜色比较简单。
问及阅读绘本对孩子有哪些具体的帮助,郑明进称他经常做这样一个比喻:“绘本就像纸上的电影。”在他看来,绘本本身有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还能带给孩子思考。他说:“人眼睛看进去的东西,会印在脑海里面,然后需要的时候自己再冒出来。儿童看了这种连续的抽象图画,可以根据自己吸收的东西,再去还原塑造,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认识自然靠观察
这次北京之行,让郑明进感触很深,通过在国家图书馆与孩子、家长的互动交流,他对将来绘本在大陆的发展很有信心。目前,京华小鲁已经引进了两本郑明进的绘本,分别是《请到我的家乡来》和《十兄弟》。
郑明进尤为推崇《请到我的家乡来》,称这本书带出了一个世界村的看法,不但可以让台湾和大陆的小朋友知道自己的家乡,还可以知道各个国家小朋友的家乡和文化。他说:“一本绘本就是文化的种子,它不像水果种子那样长出一两本、甚至一百本绘本,但可以在孩子的脑海里生根发芽,对他们长大成人后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目前,电视动画片越来越占据孩子们的时间,对此,郑明进也很担忧。他说:“现在的电视动画太多,孩子又喜欢看。动画片太完整了,它在短时间内就传达了很多东西,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孩子只是单方面地接受信息,没有思考和交流互动。”在郑明进看来,孩子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不能仅仅通过电视画面接受,而是需要孩子去游览、观察的。“我常常对孩子们开玩笑,你们老看动画片会变成机器人,会慢慢被电化掉。”本报记者田超
图画故事 郑明进
记得把白塔涂成白色
时隔20多年再游北京,我说一定要去北海看看。早晨到了北海后,我拿好画板开画,刚好碰见一位阿公领着小孙子过来玩耍。小朋友站我身后盯着我画画,跟他阿公小声嘀咕着什么。当我画到白塔时,他赶忙对我说,“爷爷,你可一定记得把白塔涂成白色的啊。”小孩子的眼睛对色彩总是这么的敏感,真好。
一堂免费的绘画课
我在入住的酒店楼下画画,太阳在高楼中间升起来。一位早起散步的老伯伯走过来,站在我身后看了很久。跟我攀谈了几句,问清我的职业后,他赶忙回家把儿子叫过来,看我画画。临走时,这位老伯伯跟我道谢:“我儿子在美国也是学习绘画的,谢谢您给他上了一堂免费的绘画课。”
本文标题:台湾绘本之父:孩子总看动画片会成机器人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36988.html